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决定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要素。近年来,连云港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坚持以“抓骨干,建梯队;补短板,厚基础;培技能,育情怀”为基本思路和原则,发教育能发之力,做教育能为之事,不断提升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品质,优化全市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机制。“十三五”以来,全市参评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通过率稳居全省前列;参加全省影响最大的“教海探航”和“师陶杯”论文竞赛总成绩,一直连续蝉联冠军,全市教师在参加全省各学科优质课、基本功比赛的成绩也始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市,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洼地崛起、后发先至”的成绩,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该市先进性做法。
绘制一张蓝图,为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明晰路径
针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级和职业荣誉晋升通道相对狭窄,教师专业成长方向不明、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2009年开始,该市先后启动了中小学“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连云港市乡村教育人才梯队“领雁计划”,以培育班主任、校长、教师三支队伍三个层次(骨干级、学科带头人级、名师级)的骨干人才为目标,开启了全市教育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进程。多年来,借助以训代评、淘汰晋升、考核激励等配套运行机制,全市各类教育人才规模快速扩展。目前共有市级骨干教师以上高层次人才3874人,其中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9人,在职省特级教师125人,正高级职称66人。2018年,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在批判继承和优化的基础上,该市先后启动了中小学“新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新机制以突出实绩、突出岗位能力、突出教育贡献度为原则,以教学系列、教研系列、管理(学校班级)系列教师为培育对象,构建了能手级、标兵级、名师级三个发展层级,变评选为对标认定,不但让奉献在各个岗位的优秀教师找到了发展的原点,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了持续发展的通道,更为优秀教师的高远发展指出了明确的路径。
落实三项措施,为教师全员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彻底改变教师发展“自由成长”的传统样式,注重关注各类教育人才的成长过程,积极为教师的全员成长“筑桥铺路”“搭台唱戏”。
一是强基础,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针对乡村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不强、理念更新不够等客观现实,以“四大计划”为抓手,推动乡村教师全员练兵,强基提能。通过训赛结合、以赛代训等方式,实施乡村教师“竞技计划”,面向全体乡村教师,开展以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教研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与竞赛。三年来,全市共20012人次乡村教师参加了全员培训和竞赛。针对乡村音体美教师不足、音体美兼职教师基本技能无法适应教学要求等现实,自编教材,统一考核,强力推进乡村教师“全能计划”。该计划实施三年来,已有2208名音体美兼职教师通过基本技能考核。立足乡村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实施乡村教师“牵手计划”,加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近年来,分批次组织乡村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品德等八个学科乡村教师进城培训近2000人,组织“三百”活动年均70场,培训乡村教师7000人次。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坚持高站位,近年来,共培育乡村骨干教师2000余人,相关做法得到省师培中心充分肯定。
二是明分工,汇聚骨干人才培育合力。为提升骨干教师培养成效,该市坚持市、县区、学校分级认定、分级管理,共同培养。在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新333工程中,该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市级、县区、学校分别负责第一层次(名师级、港城名师)、第二层次(标兵级)、第三层次(能手级)认定考核与管理培养工作。全市人才培养形成上下贯通、共同发力的良好格局。为做好各类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市教育局每年实施青蓝课程、百位名师百乡行等活动共计100余场,2019年推出了近十场名师大课堂,各县区也配套推出了相应的市、校级培训项目,各层次人才借助这些平台“登台演出”、观摩研讨,既达到了锻炼提升、展示自我的目的,也为名特优教师发挥引领示范搭建了充分的阵地。为加强名师级培养的持续性,2018年,该市推出了首期教育家型共同体培养对象建设工程,以名师级人才为核心,设立129个教育家型教师工作室,汇聚各类名师645名,每个工作室成员以本校学科教师为主体,构建个人工作室,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带动本校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是抓短板,构建若干教师专业发展联盟。为确保全市各学段各学科教师素质的同步提升、均衡发展,针对特殊岗位的教师发展不力的现实,积极为他们订制“特殊菜单”,服务其专业提升。针对男幼师规模不大,分布“零散”,县区无法组织培训的现象,在全省第一个组建了“男幼师发展联盟”,启动了男幼师三年培养计划。该联盟启动以来,建设成效显著。男幼师借助联盟,更多感受到了职业幸福,增强了发展动力,多名成员在全省专业比赛中获奖。2018年,一名男幼师荣获全省幼儿教师优质课比赛第一名。该市还先后启动了特殊教育班主任发展联盟、职业学校班主任发展共同体,为提升其育人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健全两项机制,为教师培养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
为确保全市教育人才建设工作持续有力推进,该市重点做好两个保障机制的建设。
构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运行协调管理机制。2010年,市教育局成立了连云港市教育师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设在师资处。领导小组的成立,实现了对各处室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统筹整合,提升了教师培养的科学性、针对性。近年来,赣榆区等县区按照市教育师资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也成立了县区教育师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保障了全市教师培养和骨干培育工作的协调运转,增强了各类教育人才政策落实的执行力,优化了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益。
构建教师培养绩效的考核评估机制。注重对县区教师培养工作的考核评估。每年市教育师资工作领导小组都会下发县区师资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在年终进行逐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县区师资工作质量的依据。加强对市级重点项目的考核评估。青蓝课程、“三百”项目等都有具体的运作流程和评估要求,培训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加强对各类人才的管理考核。市教育局制定了《名特优教师考核办法》,按照责任分工,定期对各层次人才进行年度考核和周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名特优教师奖励性津贴的重要依据,周期性考核不合格人员自动失去享有专业技术荣誉。
该市将以新333工程推进为契机,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要求,积极搭建各类平台,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增强作出新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