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9年专题 > 全省教育大会 > 改革成就 > 特色成果展示
南京中医药大学:构建适应大健康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日期:2019-05-15 14:26 浏览次数: 字体:[ ]

亮点提示

■2016年成立国内首个整合医学学院和整合医学研究院。

■2017年跻身于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全国唯一将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双双办成“本博连读9年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2018年开设中医儿科学、中医康复学、健康服务与管理3个新专业和中医学(妇产科学)、护理学(助产学)两个新专业方向。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

南京中医药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满足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的人才需求,围绕“办精本科教育”“办强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定位,学校办学正在逐步从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向以健康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转变。

创新发展,优化专业结构。近3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原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康复治疗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向上游预防医学延伸,创办了中医养生学、中医儿科学;向下游康复、健康促进等延伸,开办了中医康复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信息工程等专业;同时为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开办了临床医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适应大健康时代社会需求的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不断深入。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首批试点高校,现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2016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整合医学学院和整合医学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樊代明教授担任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教授担任院长。学院开展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招收中医学9年本博一贯制学生,按照“学贯中西、国际视野、大师潜质、追求卓越”的要求,通过融通中西卓越课程体系、顶尖临床实训计划和海外游学计划,培养中医学创新型人才。在中医人才培养中,注重中医人文精神教育和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形成了“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传统。学校还入选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3”一体化)项目,该专业的学生前5年完成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与实习,后3年进行临床各科轮转和专科学习,并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硕士学位培养。中医学9年制、8年制的学生毕业,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研究生毕业证书、博士或硕士学位证书,“四证合一”实现了院校教育和行业培训体系之间的有效衔接。

201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正式跻身于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8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体现世界一流水平的“新中药学院”,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研究、揭示中药基础和应用的重大科学问题,联合培养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学校在“新中药学院”开辟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从今年起正式招生,计划招生30人,培养模式为中药学本科学习4年后,经推免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和硕博连读9年一贯制培养。4+5本博连读中药学和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面向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中药学学科高峰的创新举措,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深度整合本科、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将经方验方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结合,开展课程改革和科研攻关。学校将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一流的师资队伍、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平台,在学生本科阶段即配备“一对一”导师,构建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和培养模式,实现科研实践全程化、国际交流常态化,培养学贯中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积极顺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落实健康中国和健康江苏战略对创新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于2018年开设了中医儿科学、中医康复学和健康服务与管理等3个新专业和中医学(妇产科学)、护理学(助产学)两个新专业方向。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儿童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更加凸显,儿科医疗和保健需求将更加迫切。面对儿科人才短缺的困境,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于今年正式招收中医儿科学专业本科生。新专业依托学校中医儿科学学科办学,该学科是全国同类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教学名师。学校自1954年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过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工作,建校元老之一、现代中医儿科学界著名专家江育仁先生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教育第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学校自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已培养中医儿科学硕士、博士生409人,为全国输送了一批批中医儿科学学术骨干。可以说,南中医在中医儿科学高级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新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未来,南中医致力于培养高质量儿童健康和保健中医专门人才,将在小儿保健、诊疗尤其疾病预防方面发挥好中医药优势。

二十一世纪是康复医学时代。据2017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其中约有98%的人没有机会得到服务,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同时,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多,开展老年医学研究成为社会迫切需要,因为老年人往往多种疾病并存,迁延难愈,呈慢性化,致残率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因此,实现病而不残、伤而不残、残而不废的康复医疗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医康复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中医康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科、康复中心、老年科、各级运动队以及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康复临床、教育、科研工作的中医康复高级人才及应用型人才。学校在中医康复相关本科专业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有一支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实验教学条件完善,实习基地稳定,能够充分满足中医康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学校开设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采用“3+1”贯穿式培养模式,前3年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管理学、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强化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和健康干预等方面的能力训练,最终掌握健康服务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第四年,学校依托自身丰富的附属医院资源和企业资源,为本专业学生实习提供相应的单位及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应用所掌握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专门技能,实现学以致用。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健康监测、分析、评估、干预等健康服务工作,能够胜任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机构、健康体检中心、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以及卫生和健康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等组织管理工作。

南京中医药大学优质教学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33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学校拥有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个,33所附属医院覆盖全省所有三级以上中医医院;拥有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位元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所附属药业,其中附属康缘药业已成为全国中药行业获新药证书最多、拥有发明专利最多以及推进中药国际化最为深入的中药制药行业科技领军企业。

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学科,为服务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建设提供“南中医方案”,贡献“南中医力量”。

来源:新华日报  2018年6月28日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