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叫响“学在射阳”教育品牌是射阳县党代会、人民代表大会对射阳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该县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不断叫响“学在射阳”教育品牌的基础与保证,紧紧围绕“名”字谋思路,紧扣“名”字促发展,在原有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基础上,尝试以“名校+”“名师+”“名牌+”策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构筑教育教学质量新高地,跑出射阳县教育均衡发展“加速度”。
“名校+” 同频共振“快车道”
原射阳县兴桥初级中学、原射阳县耦耕初级中学是射阳县初中比较典型的两块教育教学质量洼地,分列射阳县城南北。为帮助薄弱学校实现洼地崛起,射阳县教育局启动“名校+”工程,将这两所薄弱学校分别与射阳县第三中学、射阳县初级中学“叠加捆绑”,变身为射阳县第三中学城南校区和射阳县初级中学城北校区。
期间,两所分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通过邀请本部校区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指导课,组织分校教师到本部参加集体备课、上观摩课等手段,汲取本部校区先进的办学理念,引进本部校区先进的管理模式,移植本部校区的课堂教学模式。射阳县第三中学城南校区校长乐开振介绍:“第三中学总校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总校指导我们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台阶’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还经常派遣骨干教师到我校‘送课’,要求我校教师定期去总部参加业务培训学习。”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让薄弱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校教学业绩从谷底跻身全县中游行列,校长教师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持续提升,赢得了社会、家长、学生的广泛认可。目前,该校正积极谋划将县城优质高中与乡镇薄弱高中进行“叠加捆绑”,实现共同发展。
“名校+弱校”只是射阳县“名校+”工程的一个侧影。除此之外,射阳县还积极探索“名校+新校”“名校+民校”等一系列新型办学模式,推进县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全县各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是射阳县最年轻的县城公办寄宿制小学。成立之初,射阳县实验小学、射阳县小学、射阳县解放路小学等三所公办省级实验小学与其结成发展联盟体,从学校班子团队建设到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从学校教育管理到课堂教学改革,对该校进行全方位无保留的帮助与扶持。如今,该校已然跻身射阳县城小学第一方阵。
射阳县陈洋实验初中是一所农村民办初中,多年来,该校教育教学一直在低谷徘徊。2018年,射阳县”初中“名片——射阳县实验初中与该校“联姻”,两校定期组织开展教师送教、教师跟学等系列活动,推行两校教科研训管理、课程进度、评价体系三个统一,学校实现同频共振、同步发展。
“目标向外,发展更快。”为谋求更优更快发展,射阳县还鼓励支持与跨区域名校合作办学。2018年10月,江苏省射阳中学与上海市松江第一中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两校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互通理念,正常交流互动,实现经验共享。
“名师+” 活化教育“源头水”
射阳县解放路小学校长王远庸是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作为他的爱徒,殷昌梅觉得在王远庸的指导下,自己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品行修养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射阳,像王远庸这样结对帮扶青年教师的名师还有很多,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射阳县高级中学校长周正祥,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射阳中学副校长倪同刚,江苏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校长徐良斌,他们都在“名师+骨干”工程中与青年骨干教师结成一对一师徒帮扶对子。
千资源万资源,队伍是第一资源。为提高名师的示范幅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名师导航功能,射阳县坚持用活存量,激活流量,提增当量。在坚持以“名师+骨干”用活县内名师存量的基础上,射阳县还依托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等高端人才建立“名师+室站”架构,设立名师工作室14个,建立骨干教师培育站、教师工作坊各20个,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教学专题研讨、读书沙龙、专业发展成果汇报会、送教送培等多种形式,培养县级骨干教师 1109人,近900名青年骨干教师在传、帮、带下进入成长快车道。
2017年,射阳县出台县外名师引进方案,从名师引进方式、考评方式、享有权利与义务等方面明确名师引进路径、待遇,筑巢引凤。招引县外名师来射安家落户的同时,先后柔性引进名师10人,每人在县内1所学校建立学科教学基地,负责全县一个相应学科教学的指导引领,形成覆盖全县的“名师+基地+学科”的帮扶格局,真正实现“以一位名师带动一所学校,以一个学科引领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2018年3月,现为上海蒙特梭利教育进修学院院长、上海静安区教育协会理事的张幼珠博士工作室,在射阳县港城实验幼儿园举行揭牌仪式。成立以来,张幼珠博士每个月都要亲自飞抵射阳,为射阳学前教育工作者为做蒙氏教育理论辅导和幼儿园管理指导,全县学前教育工作如火如荼。是年,盐城市学前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射阳召开。
接轨上海,设立名师培育“飞地”是射阳县大面积快速培养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又一条路径。2018年12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射阳高层次教育人才培训基地达成初步协议。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今后三年将为射阳组织开展中小学中青年校长培训、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并联合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指导委员会,对射阳县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提出建议意见,遴选专家学者为射阳县各类教师培训活动提供指导、评估、讲学服务。
“名师+”工程,提增了射阳县教育高层次人才密度指标。仅2018年,射阳县就新增省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1人、省首届领航名师1人,4人入选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7名教师获省优质课竞赛或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32人获市一等奖。城乡教师获奖占比平分秋色。
“名牌+” 百花齐放赢口碑
打好课堂教学“名牌”是射阳县“名牌+”工程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射阳县创造性地提出启问、追问、探问、回问等“四问驱动法”,推动盐城市“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落地落实,构建全新的高质量品牌课堂教学模式。2018年12月6日,江苏省射阳中学“543”高品质课堂教学对外开放教学展评活动举行,来自无锡、镇江、南通、扬州、盐城等五市的部分教研员和四星高中的名师齐聚江苏省射阳中学,与该校省、市优质课竞赛或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同台对垒。《江苏教育报》专门刊文报道。次日,由盐城市教科院组织的市实验初中联合体“361”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研讨活动在射阳县实验初中举行,赢得好评连连。不完全统计,射阳县高级中学的“321”课堂教学、射阳县第三中学的成功教育、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的“四阶六步”课堂教学、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的326课堂教学等8类高品质课堂建设在市内外享有良好声誉。高品质课堂成就高素质人才。2018年,在高中数、理、化、生等学科竞赛中,射阳斩获全国一等奖1个、省一、二等奖139个。
“名牌+基地”,是射阳县是叫响“学在射阳”教育品牌的又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该县牢牢把握江苏课程基地建设契机,积极创建课程基地,推动学科教学的长足发展进步。2019年3月6日,射阳县第四中学初中数学“问题导思”实践课程基地通过省验收,并获得较好评价。第12个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花落射阳,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教育教学时空,有效改变了千校一面现象。“将图书馆搬进教室,在每一间教室的后面配置一个班级书房,摆上师生选择的几百种图书,定期更换。”江苏省射阳中学是我省较早的语文课程建设基地之一,校长刘浩介绍说,射阳中学成为语文课程基地后,传统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发生很大改变,语文学科和政治学科开发的相关课程,更是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式课程中收获精神成长,全面提升了人文核心素养。
课程基地建设助推了“名牌+特色”的发展。全县中小学充分利用自身和地方的历史、环境、人文、产业等各类资源优势,推进“一校一品”工程。射阳县三元小学、阜余小学都是农村定点小学。两所学校从自身乡土资源优势出发,将“尚农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特色,在校内开发农耕教育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参与耕作管理。射阳县淮海农场学校依托农场历史,煅造了不可复制的“军垦文化”特色。还有各类精彩纷呈的渔港文化、农耕文化、药香文化、校园足球、京剧进课堂、武术进校园等,让全县各学校都有了自己的“个性名片”。目前,共建成市级以上特色学校28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所,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所,“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生生有特长”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由愿景演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