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一年一度的全市作风建设大会上,扬州市教育局获得了分量最重的特别贡献奖,这是市教育局连续三年获得该荣誉。这份奖项授予的是市教育局,受益的却是千千万万个扬州学生及家庭。这个特别贡献奖,“特别”在哪里?“贡献”在哪里?奖项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付出?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特”在理念,站稳人民立场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理念
“扬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本在于市委、市政府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说。
教育是关乎每个孩子未来、关乎每个家庭幸福的最根本的民生。多年来,市委、市政府舍得投入、不遗余力抓教育,社会各界全力关心支持教育,全市教育工作者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形成了扬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劲持久的动力。
去年9月教师节前夕,市委书记谢正义专题调研教育工作,并走访扬州中学;时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夏心旻走进梅岭小学西区校杨柳青校区、梅岭中学教育集团运河中学、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向全市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去年5月高考前,谢正义来到高邮中学看望正在紧张复习、进行最后冲刺的高三学生,勉励全市高三学生科学系统复习,以平常心迎接高考。
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真金白银的投入显示了市委、市政府的坚定决心。近年来,我市每年对教育的投入都达100多亿元,用于教育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
一组数据能清晰看出“优”与“均”的步伐:2011年至2017年新建中小学36所,投资37亿元;新建幼儿园68所,投资10.06亿元;2018年新建中小学7所、幼儿园7所;今年我市将新(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7所,启动4所中小学建设。
办学一年多的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已然成为附近居民心目中的名校。“学校非常现代化,相比梅岭小学本部,面积扩大了几倍,文体设施高大上,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家长陈女士坦言,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不仅省钱,更省时省心!
此外,我市全面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出台了《“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具体操作指导意见》,仅去年一年就为4800余名低收入农户子女减免就学费用1100万元。
大手笔投入,硬政策指引。2017年,《市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并制定了《扬州市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2017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普通高中质量提升的目标和路径以及政策保障措施。
“高质量教育不只是一张成绩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享受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赵云说。为了让更多孩子实现上普通高中的愿望,2018年,全市高中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增加高中招生人数,仅扬州中学、扬大附中及5所县中,每所学校就增加招生计划100名。为了让学生不仅能达线,而且能够“走得走好”,全市提出了“高分高匹配、分层精匹配、达线保匹配、一生一匹配”的工作要求,并始终没有放松选修科目。
“特”在路径,激发内驱力,深化教科研
——两大引擎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坚持把激发内驱力和深化教科研作为两大引擎,前者指向学生,后者指向教师。”周应华说。
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扬州教育人将发力点落在了德育上。“餐桌举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今年寒假,我市中小学不约而同加入文明“筷”行动。汶河小学要求学生利用春节拜年的机会走进至少10个家庭寻求承诺签名,在餐桌上体验尊敬长辈、使用公筷的就餐快乐。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我市近60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
“今天,我18岁了,我要向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在公道中学高三学生的成人礼上,在家长和学生用心、用情把对彼此要说的话写成了信件、互换读完后,父母和孩子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坚持每天跑操,坚持每天大课间活动、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即使是迈入高三的学生也是如此。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而且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勇于向困难挑战的品格。
“我们坚决摒弃空洞乏味的德育方式,开展真正能进入学生内心的德育活动。”扬州中学校长严济良说,从主题班会到十八岁成人礼,再到开学仪式、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一场场震撼心灵的仪式教育,使内隐的教育要求外显化,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学生的内驱力被充分激发,犹如跑车配上强劲的发动机,而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则是这辆跑车的“领航员”。我市制定出台了《扬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高中备课主任建设意见》,大力加强备课队伍建设,明确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普通高中备课主任队伍,为办人民满意的高品质的高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市教育局师资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大队伍经费投入,市政府创新开评市级特级教师,每人每年5000元津贴,后调整至16000元,每年仅市直学校发放各类骨干教师津贴就达250余万元……
同时,我市高度重视激发老师的内在动力,每年开展高中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评选,优化分配机制,形成重师德、重师能、重实绩的鲜明绩效导向。
“特”在奉献,与学生“一起干一起苦”
——勤奋是扬州教育人制胜“法宝”
扬州市教育局缘何能够连续三年获得特别贡献奖?扬州教育人的回答是:“勤奋永远是取得成绩的‘法宝’,我们有一支充满自信的队伍,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2019年2月,高邮市教育局荣获2018年度教育系统颁发的唯一特别贡献奖,教育洼地一举跃升为教育高地。脱胎换骨的背后是高邮教育人数年来坚持不懈的奋力爬坡。高邮市教育局副局长陈生桃向记者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连续多年,高邮教育局已经形成一个传统,局长带头,中层干部坚持每周到学校蹲点半天,与师生零距离接触。
“听课不是走过场,是顶真碰硬的真听课。”陈生桃说,听课人得懂行,每次听课前要做足准备,听完课至少进行15分钟面对面的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和不足。除了蹲点,局长、校长还会参与集体备课,从教学计划到考前指导一一过问。
一张课桌、两把椅子是邗江中学高三教室的走廊“标配”,教室里学生安静自习,教室外教师为学生耐心解答,这是教师全心陪伴的生动写照。武长青是邗江中学高三B部的年级主任,在他的办公室放着一张躺椅。高三这一年,他每天6:40到校,中午就在躺椅上休息一会儿,然后一直到晚上8:00才离开学校。
高邮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8)班班主任郭晓宇是学生心中的“宇哥”、“郭爸爸”。他因为工作劳累致使胃出血,医生要求他住院一个月观察治疗,可他放心不下班上的学生,坚持一个星期就出院,回到学生身边。
成绩的背后,是每一位高中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舍小家为大家”,是和学生的“一起干一起苦”。
“特”在长远,一文一武一科技
——为学生未来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扬州地方教育将给学生的今天带来什么,给未来留下什么?”这是周应华常常思考的问题,“高考只是一个分数体现,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高质量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成绩,更是为学生未来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扬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并从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将其列入“1号文件”,瞄准问题导向,着眼未成年人未来发展。
“当下,大家都说学生负担重。怎么减?我们做‘加法’为学生减负。”市教育局副局长昌明说。于是我市以文明素养、营养改善、学业减负、体育锻炼四大行动为抓手,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三增一减”,即增加学生睡眠时间、体育锻炼、生活技能,减少过重课业负担。
今年我市将在20所义务教育学校试点游泳课等特色课程,梅岭中学教育集团竹西中学就是其中之一。去年春学期,竹西中学就在全市率先开设游泳社团课。“一方面是为学生普及防溺水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校长刘岚说。
“我们的孩子不仅要虎虎生威,也要文质彬彬。”昌明介绍,从2018年起,全市大力倡导全市中小学组织学生在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基础教育阶段阅读一百本名著,背诵一百篇名篇,了解一百位名人,欣赏一百首(幅)名曲(名画),观看一百部优秀影视剧,简称“五个一百工程”。《音乐之声》《小鬼当家》《夏洛特的网》……刚刚过去的寒假,看电影、读名著几乎成为所有中小学生的“必做题”。
“我们希望,扬州的孩子不仅长得高长得壮,不仅有文化涵养,还要有科技创新力。”昌明介绍,2017年,省教育厅公布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项目试点学校名单,我市扬大二幼、机关三幼、维扬实验小学、蒋王小学等17所学校榜上有名,去年邗江区成为首批5个“江苏省STEM教育县域实验区”之一。
如今,“一文一武一科技”的种子已在扬州中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去年底,十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论文答辩活动在北京举行,江都实验小学两名小学生获最高奖项一等奖,并获得“中国少科院小院士”荣誉称号。
新学期开启,翠岗中学的机器人社团活动如期开展。副校长钱卫峰介绍,扬州在市直学校创新试点“每天一节社团课”“人人都参加一个社团”,该校有40个社团供学生自由选择。“孩子性格有点腼腆,没想到他担任魔方社团主讲人后激发了潜能。看他在讲台上特别自信,我真有点不敢相信!”初二(2)班学生濮兢妈妈说。
数据为证。“2017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域范围义务教育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建立了市测县、县测校、校测生三级监测体系。”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副处长申根宛说,“2018年数据已经出来了,令人欣喜!”
扬州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其中初中男女生体重异常率下降1和3个百分点,男女生近视率下降3.96和4.07个百分点;小学男女生身高上升0.02cm和0.47cm,男女生肺活量上升877.29ml和500.20ml。在省第十九届运动会上,扬州摘得青少年部竞技体育项目金牌77枚,总奖牌数223枚,总分2493分,取得历届最好成绩。
去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专题来扬调研扬州教育改革创新,对一系列举措予以充分肯定。国内教育主流媒体纷纷聚焦“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五个一百工程”,相关经验做法还被教育部简报、省委办公厅快报、省教育厅专报等刊载推介。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坚持一个核心,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周应华说。
来源:《扬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