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州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公平和质量,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在思想解放中深化改革,在坚持实干中推动发展,先后经历了以“163”行动计划为内核的转型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和素质教育为突破的综合改革发展,以及以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为统领的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泰州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老百姓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
推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基本均衡-优质均衡-全域均衡”三步走战略,致力破解不均衡难题,探索出一条“阶段推进、多元并举、内涵为重”的义务教育全域均衡发展之路。一是扩大优质学位供给,调整全市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仅2018年,我市各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学校新改扩建力度,共新增优质学位2.6万个。二是创新“名校+”“名师+”管理机制,在所有市(区)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区)”的基础上,探索教育共同体(集团)、学区管理等“名校+”模式,并在全省率先建立跨区域教育共同体,打造支教送教走教“名师+”教师流动体系,目前,全市共建有教育共同体(集团)76个,教师交流比例超过22.3%,骨干教师交流比例达29%,远超省定15%的要求。三是彰显教育信息化优势,集全市教师之智打造“泰微课”自主学习平台,每年发放教育惠民劵近2亿元,打破城乡、校际界限,突破时空学习障碍,让泰州师生无论城乡、无论贫富、无论区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泰微课”被评为智慧江苏教育行业应用示范工程(第一名)、省重点改革成果、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2017年度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数字江苏优秀实践成果。四是加强农村教师培养力度,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行乡村学校新教师“1+2”(新聘乡村教师先在城区优质学校跟岗锻炼1年,回乡村学校上岗后再跟踪培养2年)和“双导师制”(乡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均聘请指导老师,共同负责新教师培养)培养模式,设立乡村优秀教育人才教科研激励基金,发放乡村学校交流教师生活和交通补助,努力实现乡村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创新素质教育推进工作机制。围绕践行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我市在所有中小学校实施以主题德育、自主学习、青春活力、实践体验和未来素养五大行动,以及构建区域推进展示和学校微创新激励两大机制为核心的素质教育“5+2”工程。一是将主题德育作为首要行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学生实际,开展德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要求,推进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形成家校共同育人合力。2017年我市作为全国唯一设区市代表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德育经验。二是将基层创新作为重要法宝。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学校立足地域和传统优势,从课程设置、活动安排等方面加强统筹谋划与系统设计,促进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素质教育,全市累计发布学校微创新案例128个,投入专项资金1800万元,实施165个素质教育“5+2”项目,组织市、市(区)、学校三级现场展示活动98场,全方位、多视角展示素质教育“5+2”成果。三是将实践体验作为关键突破。要求学校开设实践体验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增加学生阅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全市公益性体育、文化、科技设施面向学生免费开放。特别重视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利用学校农场、劳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提供适合教育,深化高中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我市把尊重学生选择权作为推进教学管理改革的导向,在全市高中教育阶段大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一是按照“试点先行、现场推进、全面推开”的改革节奏,探索“行政班+走班”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学科和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学生成长导师制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教师选择权、课程选择权,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这项改革已在全市高中学校全面铺开,初中和小学也在进行试点。“行政班+走班”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被列为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二是研究制订卓越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和考核细则,推动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共建共享,提高全市学校课程实施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课程基地79个,校本课程开发实现所有学校和学科全覆盖。
创新培养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我市坚持卓越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全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是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列入市(区)教育考核指标体系,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出击师德失范行为,先后涌现出全国十大“最美教师”陈锦华、师德高尚的援藏教师钱维胜等一批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群体。二是构建卓越教师培训体系。在全省率先构建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三方协同教师培训机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开展“泰州师说”、乡村骨干教师、音体美兼职教师合格培训,形成以“面向全员、瞄准高端、提升薄弱、项目推进、整体优化”为内核的教师培训体系。目前,共培养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1名、在职特级教师114名、教授级高级教师51名。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出台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办法、名师工作室建设及管理意见,加大成果激励力度、建立名师进退机制,放大名师队伍、教学成果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蓝皮书》显示,我市名师工作室发展指数和活跃度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聚焦特殊群体,实施教育领域精准扶贫工程。我市在“弱有所扶”上精准施策,分类帮扶,努力做到成长路上“一个不掉队”。一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明确要求,开展走访、结对、送教等精准资助育人活动,大幅提高低保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与民办学校全覆盖。全市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14万人次,资助资金超过1亿元,我市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连续三年全省第一、2018年列全省第二。二是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争做教师妈妈”活动,全力打造教师妈妈品牌,全市46328名教师与42426名留守学生成功结对,为他们提供“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持续关爱和帮助,确保留守学生“人人有结对、学业有指导、亲情有呵护、生活有保障”,为全市10%的学生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赢得社会广泛赞誉。“教师妈妈”团队荣登2018年“江苏好人”和“中国好人”榜,“教师妈妈”代表陈锦华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教师”,相关经验得到教育部、中宣部的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报》头版、央视新闻三次向全国推广。三是提供“三点半托管”服务。2014年起,在全市小学推行弹性放学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社团、图书馆、活动室以及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特长,让学生离校后“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有效破解“三点半难题”。今年年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学校服务项目,建立安全保障机制。相关成功经验获中央电视台、《中国教师报》专题报道。2018年泰州实验学校和泰州市姜堰区东桥中心小学被评为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课后服务示范点”学校,并在教育部主办的课后服务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转变评价方式,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针对教育评价偏差问题,我市推进教育转型发展“163”行动计划,更加关注评价制度的全面改革,努力从升学第一、分数至上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一是不断优化教育考核指标。调整各市(区)教育工作考核方案,降低升学评价所占分值,增加实施素质教育分值,推动各地各校更加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快实施学校标准引领。形成建设、管理和评价三套标准,实施标准监测和公示制度,对所有学校进行全面体检,不达标指标限期整改。三是充分发挥考试导向作用。在全省率先实行音乐美术进中考,从2019年起音乐美术以“等级+分数”的形式纳入中考,倒逼地方政府配齐配优乡村学校艺术教师,倒逼乡村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同时,连续四年将素质教育“5+2”工程中的相关实践体验活动纳入中考,发挥考试的正向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