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常州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瞄准“公平、优质”两大目标,主攻“推进均衡、提升质量、增强活力”三大任务,坚持“主动创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四大战略,全面实施学校建设、学前教育综合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校品质提升“五大行动计划”,创新实干,扎实推动常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位资源供给取得新成效
常州教育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研制发布了各县域教育资源需求预警报告,编制了《常州市教育资源紧缺问题解决方案(建议稿)》,使全市教育资源供给任务更明,路径更清。坚持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供应和经费投入,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持续增加学位资源供给,重点配置学前教育资源。3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共实施新建、原址翻建、改扩建项目138个,累计投资151.07亿元,建筑面积达329.19万平方米,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68所,增加学位50020个。其中,幼儿园24所,增加学位9540个;小学22所,增加学位21480个;初中15所,增加学位17550个;高中6所,增加学位1450个;中职1所。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创新局面
“集团化办学”向高水平迈进。在省内率先出台进一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确立6个全市集团化办学重大项目和1个重要课题,系统开展集团化办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我市已形成集团化办学核心校106所、成员校315所,其中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53.84%;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66.86%。
“新优质学校”建设向深层次推进。新建成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14所,“新优质学校”高品质项目15个。“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受到省教育厅领导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创建经验被《中国教育报》以《江苏常州:从“优质”到“新优质”的跨越》为题进行了深度报道。
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得到新加强
德育提升工程有实效。开展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遴选,第一期共评出市级项目12个,4个项目被列入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创节气生活,铸阳光品格》项目被列入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名单,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被评为全国德育典型经验校。尝试开展食育教育。组织开展“在食育中提升品格”的系列活动,全市共计200多所学校参与其中,形成了450多个研究项目,激发了学生自主开展食育教育的热情,加深了对食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做实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市少年宫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的优势,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强健体魄行动有实举。实施全国首创的"六一工程",即每一个学校建设适合的体育课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每个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确保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个学校至少创建一个体育特色项目,搭建体育人才培养的平台;每一个年级至少成立二到三个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引导学生形成一项体育爱好;每一个班级至少开展一项经常性体育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设机会;每个学生至少掌握1-2个体育技能,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健康校园行动有实措。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按规定开足开齐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积极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活动,新创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20所。加强学校医务室标准化建设,市教育局直属学校100%完成医务室标准化建设目标。开展学校饮用水卫生专项检查,确保全市学生饮用水安全。
呵护视力行动有实招。优化学生校内用眼环境,新建学校一律按照国家教学环境卫生标准,从课桌椅高度、黑板、教室采光和照明等全方位加强规范,确保达标。启动已建学校教室照明系统改造工程,首批在全市20所学校进行试点,实施智能照明系统改造,改善学习灯光环境,保护学生视力。
健康食堂行动有实策。加大资金投入,按“A”级标准新建改建学校食堂,学校全部配备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确保学生吃得安全。积极推动“明厨亮灶”建设工作,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学校食堂全部达到 “明厨亮灶”建设要求。积极推动“阳光餐饮”工程,成立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普适营养餐专家团队,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监测护航行动有实功。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小学生测试成绩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作为中小学生毕业升学、评先评优和学校素质教育评估的重要依据。连年保持数据上报率100%,合格率90%以上。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建立6所省级体质健康监测点校,20所市级体质健康监测点校,开展常态化监测。2018年省教育厅公布的2017年度江苏省大一新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合格率常州排名第二。
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彰显新活力
优秀校长(名校长)培育工程有序推进。健全特级、高级、骨干校长评选机制,2018年评选特级校长16名、高级校长28名、骨干校长37名。建立19个“名校长培养基地”,首批共遴选257人接受培养。实施“储才计划”。按本地区5年左右退出领导岗位正职校长总数1:1.5的比例,遴选出147名党政后备干部,其中包含30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55名,确保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
优秀教师(名教师)培育工程全面铺开。积极落实高层次教育人才“名师带培”制度,成立杨启亮教授“博导工作站”和崔允漷教授“博导工作站”,来自市教科院和各中小学校具有“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以上称号的教研员和教师共计22人进站学习。开展青年教师跟岗锻炼,选拔优秀教师赴高校开展访学活动和跟岗锻炼。启动第十三批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共评选出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60人。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人才评选,17人被评为江苏省第十五批特级教师。
优秀班主任(名班主任)培育工程正式启动。为大力推进全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市教育局出台《常州市中小学名班主任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突出师德为先,强调育人实绩,创新管理机制,2018年评选出特级班主任20名,高级班主任50名,骨干班主任100名。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接续实施。建成第三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20个,惠及乡村教师560人。开展常州市优秀教师城乡牵手行动,覆盖全市96所乡村学校。两项活动覆盖全市乡村学校超过86%。
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新突破
职业教育优势进一步凸显。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职教模式,实施德国“双元制”教学和英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创建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新增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1所、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1所、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2所、省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5个、省职业学校现代化实训基地4个,省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4个。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水平。2018年获全国和省一等奖87个、二等奖120个,三等奖136个。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市10个项目入围,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一等奖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城市排名并列第二。
终身教育品质进一步优化。组建社区教育集团,礼嘉、直溪两大基地服务“三农”,注重实效,受到省检查组的充分肯定,金坛区被评为第5批全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示范县。2018年首届“江苏省社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市共有八项成果获奖。获奖级别和数量均列全省设区市第一,其中,“常州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践探索”荣获唯一的特等奖。
公益惠民服务品牌进一步擦亮。“优秀教师免费导学”项目2018年度导学满意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100%的学生表达了会继续愿意接受导学的愿望。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明显。2018年,市本级教育发展基金净资产达1858万元,同比增加1028万元;全市共实施社会捐赠款帮困奖优4503人次,发放爱心款346.97万元。实现了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给予家庭经济暂时困难学生的资助。我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助惠及范围和生均金额均列全省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