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群众让子女上学受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徐州是教育大市,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276、在校生201.4万人,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学校2242所、在校生175万人,每个孩子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市教育局启动实施“帮每个孩子谋个前程”创新项目,使之成为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导性理念,构建五大工作体系,形成24个创新子项目,部分项目在全国具有先行意义。
构建立德树人体系,让育人工作更接地气。实施“家校共育”。明确“开好家长会”“打造家校课堂”等八项任务,强化赏识教育,要求每次家长会至少表扬每名学生1次,成立徐州市家校共育教育协会,举办家校共育公益讲堂,与广电传媒集团合作开设《家有儿女》栏目,已经播放78期。建设“书香校园”。实施师生阅读素养提升工程,建立校园书廊,举办“汉之源”阅读节、“德润彭城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老师、家长从经典中感悟人生,知道在校园里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在校园外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东西,引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向常识、本分和初心回归。打造“校园文化”。启动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创建,建设凸显教育价值取向、彰显学校人文精神、丰富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项目,市直学校首批17个项目已经实施,近30个项目陆续跟进。
构建升学引领体系,让更多孩子考上大学。立足家长和学生最现实的服务面向,让孩子们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制定《市直初中、高中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方案》,实行初中全员综合评价、高中分类多元评价,对教学质量垫底的县区和直属学校实行约谈。首次对全市所有普通高中高考情况开展大数据分析,重点考核高考后学生出路情况,引导学校既要保毕业又谋出路,既要提成绩又谋前程。春季高职院校提前招生,与在徐高职院校组建宣讲组,深入全市所有高中学校开展政策解读。中考前夕开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集中宣讲,组织机关干部走进市区41所初中进行宣讲,参与家长1.4万人次,为学生升学提供政策咨询和合理建议,许多家长反映,帮孩子报志愿目标更精准、心态更平和。
构建职业发展体系,让成才途径多元多样。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人才与产业、创新“四链衔接”“同频共振”。组建淮海健康养老、服务外包、现代农林、先进制造和商贸等5个区域性职教集团,启动15个对接战略新兴产业特需专业和5个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成立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举办“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初步形成区域职教优质资源集聚区。申办中职-高职-本科“3+3”“3+4”分段培养项目77个,让越来越多的职校生升学有“捷径”。推进“普职融通”试点,鼓励职业院校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开放,成立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设置近百门职业体验课程,开展高质量的“职业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
构建资源供给体系,让教育服务公平优质。完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高标准完成《主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极大拓展了下一步大发展的空间。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明确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投资建设管理体制的通知》,破解学校建设机制性难题。建立基础教育资源预警制度,首次向县(市)区印发预警报告。开发“学校建设项目查询系统”,项目形象进度及时向社会发布。与编办、人社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补充力度切实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的通知》,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美教学扶智工程,开展“互联网+”混合课堂试点,破解农村美育师资匮乏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提请市政府出台《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市属初中与区属初中合作共进实施办法》,发挥优质资源辐射作用,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走进名校就读。
构建党建育人体系,让教育生态更加优良。实施“党建强基五项工程”,创新师德评价机制,在应届毕业生中开展“心中的恩师”评选,实现“师德高与低、学生说了算”,29所直属学校评选“心中的恩师”217名。建立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治理长效机制,先后四批对34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产生极大反响。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实施“领军名师、带头优师、青年良师”培养工程,首批评选“三师”282人,强化“培养+使用”的导向,辐射带动更广泛的教师群体。规范招生制度,在全面取消市区普通高中借读的基础上,对市区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初中,安排不低于30%比例的招生计划通过电脑派位招生。开展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广“党建+”“互联网+”模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全面加强,高考大数据精准化分析得到省教育厅表扬。全市高考实现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连续实现“双提升”,高中应届毕业生90%以上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圆自己的求学成才梦。2018年春季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全市13400多名应届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录取人数占全省三分之一。中考职业学校招生28076人,较上年增加6763人,较前年增加10757人。在全省职教信息化教学大赛,我市29个项目获奖,一等奖数量占全省五分之一。让职校生拥有美好的前程、出彩的人生成为现实。
资源供给更加有力。全市年内已有197所幼儿园、119所中小学开工,预计明年秋季开学可投入使用幼儿园53所、中小学40所,成效远远好于以往。全市招聘教师5108人,较去年翻番,相当于2012-2016年五年总和。市第三十一中学与鼓楼区、市第三十六中学与云龙区签订合作协议,对口帮扶新建崇信中学和潇湘路学校,全市所有高中全部完成联盟结对,向社会提供更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行风持续优化。我局巡察整改工作得到市委巡察办充分肯定,印发专刊向全市推介我局做法,市委、市纪委主要领导作出肯定性批示。教师队伍精神状态不断提振,综合水平不断提升,15人获省教学名师称号,均居全省第一。全省312人被评为第十五批特级教师,我市占40人,实现历史性突破。
创新工作影响广泛。“帮每个孩子谋个前程”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徐州日报》等市级以上媒体先后刊发近20篇文章予以报道。《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以“职业教育助老工业基地闯新路”为题报道了我市典型经验,《江苏教育报》在头版以“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每个孩子谋个前程”为题报道了我市做法,《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我市党建育人工作经验。在2018年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全国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局作典型发言。治理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绘制校外培训机构“网络地图”等做法被省教育厅发专报在全省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