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迁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教育事业呈现公民同步、齐头并进、城乡一体、质量提升、积极创新的良好态势。
聚焦优质发展,提升教育整体水平。一是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出台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办法,实施两轮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省优质园总数增加到309所,占比提高到70.07%,普惠性幼儿园245所,占比55.56%,所有乡镇都有一所达省优标准中心幼儿园,3-5周岁幼儿入园率提升到96.5%。二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 “校安”“改薄”等工程,重点改善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在省定现代化标准规定区间,2015年,我市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全覆盖。2017年根据中央和省部署要求,市政府出台了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发展政策意见,持续推动师资流动、乡村师范生定向培养、标准化办学、信息化提升等措施,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达省定标准比例市级监测超过70%。三是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按照“科学规划、特色多样、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普通高中总数由建市之初的31所减少到27所,其中乡镇高中全部完成并转。依据人口变化趋势和城市化进程,优化普通高中规划布局,注重规模发展,重点在城区、新区布点普通高中。近年来,普通高中发展逐步由突出规模向标准办学、提升内涵转变。加大创建力度,累计创成三星级以上高中22所,占比达78.57%,其中省四星级重点高中11所,创成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14个。四是职业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市现有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4所,省四星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8所。职业学校占地面积达到4400余亩,是建市之初的近4倍,校舍建筑面积、设施设备资产实现翻番。推进校企融合,引入八维集团、传智播客资源,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争创省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验区,市政府正式出台实施方案。五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采取“省市共建、八校联建、合作办学、公办民营”的模式举办宿迁学院,2014年6月成功升级为民办本科高校,填补市域本科院校空白。目前,全市3所高校共有在校生2.25万人。
推进改革创新,促进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按照“优化公办,发展民办,引进外办,鼓励联办”的工作思路,坚持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和完善专项政策扶持文件7份,对民办学校在土地征用、基建规费、税收、信贷、人才待遇、教师流动、教师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公民办学校及教职工同等待遇、平等招生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2015年,出台进一步深化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新形势下民办教育的发展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着力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学校的奖励和补贴力度,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民办学校创优提质、年检优秀、先进表彰等奖励,并参照公办学校标准,给予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普惠性幼儿园50%-100%不等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给予各办学层次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集体缴纳部分60%-70%不等的补助,以及落实民办学校收费自主权等。二是规范运行管理。切实强化政府的责任,市、县(区)分别建立由分管教育的政府领导、教育、财政、物价、规划等部门分管领导组成的民办教育服务与管理联席会,市委、市政府经常组织工作督查组,对民办教育政策的落实、发展环境的优化等工作进行重点督查。2015年,市政府出台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管理的若干规定,着重从民办学校的设立、组织活动、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方面,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健全民办学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防止和妥善处理民办学校可能发生的办学危机。三是提升办学质量。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均设立民办教育主管机构,鼓励和引导办学效益较好的民办学校通过强强联合、组建教育集团、兼并收购等方式,融资扩股,增强办学实力。引导和帮助民办学校采取与知名企业、教育品牌合作办学等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力,助推优质特色发展。
破解瓶颈制约,满足群众民生期盼。一是完成中心城区管理体制调整。2013年暑期,圆满完成中心城区11所学校管理体制调整,形成了中心城区普通高中由市统一举办管理、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由区统一举办管理的格局。二是完善学校建设管理机制。中心城区先后于2014年、2018年启动中心城区8校建设和24校建设,并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化解融资难、建设慢难题,市政府出台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责任,明确新建学校原则上建成公办学校,政府投建的公办学校全面实行代建制,新建幼儿园主要以小区配建为主,建成后无偿移交属地政府举办成公办园。出台中心城区学校建设三年攻坚计划和学校投资建设管理办法,按计划进度建设的义务教育学校,市财政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的20%给予奖补,2018-2020年计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48所。三是实施优质资源集聚战略。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通过区域合作、政府搭桥等多种形式,引进省内外教育品牌和师资管理团队等优质资源,创办了沭阳如东中学、市钟吾国际学校等11所优质品牌学校,26所学校与海安中学、苏州中学、清华附小等名校开展一对一深度合作。四是推进招生考试改革。按照“保持稳定,持续推进,优化完善”的基本思路,推进中考中招改革。2018年稳妥调整优化中心城区部分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施教区,实施“阳光招生”,依托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实行网上报名录取,“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强化内涵建设,彰显人才培养效应。一是教师素质整体提升。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健全五级教师培训体系,突出高端研修和示范指导,激发内生动力,加快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加强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目前全市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拥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8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06人,省特级教师171人,正高级教师63人,市名教师、名校长233人。二是高考成绩逐年攀升。搭建高中优生联盟建设平台,实现优生培养资源最大化,五年来,全市共有14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7成以上高中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深造。三是职教技能大赛成绩实现突破。近五年,全市技能大赛国赛省赛成绩逐年提升,省赛共获51金176银,国赛共获10金9银。2018年省赛共获144枚奖牌(19金43银82铜),由全省末位上升到第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