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精神史”。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作为公共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师专图书馆,逐渐完成了从单一到多样、从简陋到宽敞、从传统到创新、从纸媒到电子的华丽转变。
40年前,连云港师专还是海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也并未独立成楼,只是教学楼的一部分,十分不起眼。它的建筑面积不大,藏书也不多。那时还并未实现开架借阅,读者隔着玻璃选中图书,再由馆员拿到柜台上登记。书的封底内有一张卡片,和借书证夹在一起,作为借书凭据。
1978年以前,图书馆里的社科类书籍很少,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外,只有高尔基、郭沫若、鲁迅、李季、茅盾等人的书可读。据图书馆元老级馆员说,那时候的时尚是学习毛泽东选集,毛选五卷出版发行时,新华书店的柜台都被挤破了。而图书馆里文学类图书少得可怜,来借书的人也不多,可读的只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谱》《苦菜花》之类的书。那时,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政治藩篱中。
1978年,中国树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相伴相生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更多的书籍进入读者的视野。《青春之歌》《骆驼祥子》《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等一大批中外文学名著重见天日,被摆放在最显著的位置;莎士比亚戏剧,还有汤显祖的戏曲也得以上架展示。改革开放初期的“读书无禁区”打开了读者的眼界,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师专图书馆的馆藏迅速丰富起来。图书旧馆已经不能满足藏书的需要,学校建立了新图书馆大楼。图书新馆大楼主体建筑高11层,总建筑面积达32000平方米,藏有纸质图书80余万册,年订阅报刊1800余种,逐渐形成以优势学科为重点,师范教育为特色,数字化、系统化的馆藏体系。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师专图书馆已实现了统一的电子化管理,传统的文本文献源源不断地挤进书库,真可谓汗牛充栋;多种数据库不断添置,一网打尽天下信息。报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接轨世界最新的思想文化动态,而网上数字图书馆则使更多的读者足不出户就享受到阅读和研究的便利。财经、管理、励志、职场、休闲娱乐、生活实用等各种门类的图书百花齐放,网络文学异军突起。
站在师专图书馆新馆气势恢宏的大厅里,一位见证了师专图书馆发展全过程的退休老员工感慨地说:“原来的师专图书馆很小很小,只有几名业务工作人员,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都非常落后。我30多年随同图书馆一路走过来,眼见着这个馆日新月异的变化,真好像置身梦境……”
现在,全体师专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投身“全民阅读”风潮,推动“书香港城”的建设,“读者至上,服务育人”也成为全体馆员的工作理念与信仰。读书的人越多,图书馆人收获的回报也越多,这何尝不是师专图书馆的骄傲与荣幸呢?(作者: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