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8年专题 > 改革开放40周年我与教育 > 文说40年
40年家校沟通之演变
发布日期:2019-01-02 17:04 浏览次数: 字体:[ ]

据奶奶说,40多年前,我爸班主任要动员他当班长,是步行到家里来做思想工作的,小矮凳一坐,老师敬业奉献的画面就在眼前。

我小时候既没电话也没微信,试卷是刻钢板油印的,老师要联系,主要是靠试卷上的签名和留言。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后,班主任特地用一节课念了试卷上家长的留言,用表扬家长的形式激励学生,在当时也是创新之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各班期中考试前十名是有一张小红纸的,上面工工整整写了学生的名字、成绩和名次。考完后,拿着红纸回家,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即使有的父母不识字,看到红纸总是懂的,这是一种肯定,父母也会炸盘兰花豆犒劳一下。由此,期中考试前夜,在被窝里祈祷各方神灵庇佑考试顺利,得一张红帖,就成了我们那一代学生童年的共同记忆。

其实,这只是那个信息不通畅时代家校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师激励学生好学上进的一种方式。

再有做坏事的,通常是老师在上学或放学时候拦住家长接送的自行车,或语重心长、娓娓而谈,或口若悬河、激愤难当。其实,那个年代很少有家长接送,我们都是结伴步行上学的。到了小学高年级,也有路远的同学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

家长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家校联系的传统方式,老师通常会讲讲升学形势、班级概况、需要家长配合的注意事项等等。记得初中最后一次家长会,主要内容是叮嘱家长做好考生考前思想工作,权衡自己的成绩,填报一个合适的志愿。别的家长都围着班主任老师问这问那,生怕遗漏什么,耽误自己孩子的前程。我妈说,我爸等了一下,看看插不上话,就早早回家了,不屑与那些家长们为伍,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学期末的评语也是老师和家长沟通的一种方式。评语开头通常是“该生尊师守纪,团结同学,关心班集体,生活俭朴,学习认真”,老师遒劲刚健的大字激励着我们,也让我们心生仰慕。但是,我们最怕的就是转折“但是”,父母们通常前面的都不看,专门看“但是”——“但是,希望能戒骄戒躁,严格要求自己,更要加强体育锻炼,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时候,我们上学靠步行,试卷靠油印,写作业靠煤油灯。我还记得我升学的消息,是一位同学冒着霏霏细雨,从学校走到我家告诉我的——那时我家还没有电话。

时光倏忽一过,40年弹指一挥间。

现在,课堂可以直播了,通知可以群发了,老师的评语除了电子化以外,也更加多元、更平易近人了;家校联系的方式除了家访、面谈、电话,还有书信、语音、视频……这不是一人一校之改变,而是科技发展、时代变革、大势所趋。

任何现代化的手段背后其实都是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汗水。还记得暑假里,同事在朋友圈里晒出的女儿早上返校测试,中午即收到老师反馈成绩的短信,大家惊叹于老师的神速,朋友圈一片点赞。这背后,是教师的敬业。

家校沟通方式的改变仅仅是近40年来教育手段、教育理念飞速发展的一个侧面,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我们对教育又有了新期盼、新追求——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幸福,更好地融入新的时代,成为更好的自己!(作者:昆山市裕元实验小学 潘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