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青年新风采

创新创业

融兴趣于专业,开辟医工结合新道路
——南京医科大学年度人物候选人王锦程事迹材料
 

王锦程,男,中共党员,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曾担任3年国旗班副班长和2年院学生会部长,在2016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2017“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2017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等多个大赛中担任团队负责人,现任江苏省“大创”重点项目第一主持人。

王锦程学科专业绩点3.68,获得2013至2014年度校创新奖学金三等奖,2014至2015年度长剑奖学金和校二等奖学金,2015至2016年度校长奖学金和校创新奖学金特等奖,2016至2017年度校创新奖学金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目前以综合成绩第4推免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他撰写了8篇中英文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了2篇中文核心和2篇SCI(IF分别为3.083和4.083);开发了10余款医用软件,以第二作者拥有9项软件著作权,其中有4项已经通过教学与医疗机构的验证;参加了数项省级、国家级比赛,获得2016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017年“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省二等奖、2017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三等奖、2017年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一等奖、最佳团队奖和黑科技奖。他带领的医学图像处理团队,开发了多款软件产品,既为高校医学图像处理的教学服务,同时也给临床医学影像的处理与建模带来方便。此外,他利用创建的三维建模软件结合3D打印技术,开发出针对病患的个性化呼吸面罩,这个项目经央视新闻报道,获得了PNP(plug and play)的投资意向。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灵感来源于日常。计算机课上,王锦程发现自己对编程十分感兴趣。除了认真听讲老师上课所说的习题内容外,他时常会琢磨其他老师没讲的方法,经常一个人在宿舍里钻研编程函数。王锦程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计算机编程是个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他甚至在按电梯的时候都会琢磨这个电梯控制器用的什么判断语句。在选修医学图像处理课的时候,王锦程发现工科基础薄弱的医学生很难利用matlab编程实现医学图像处理,而与此同时医学知识缺乏的工程人员也很难理解医学生的学习需求。万事开头难,王锦程自学matlab之后却发现和自己的预期相去甚远,仅仅是操作的理论和流程指导远远不够,程序的可操作性实用性与同学们的学习需求仍有一段距离,于是王锦程专门寻找几乎没有编程基础的同学试用,请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每更新一代程序就寻找新的同学试用,方便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历经7版修改,在计算机教研室老师们的指导下,终于成功开发出了软件产品《医学图像处理虚拟实验平台》,帮助同学们线下巩固上课内容。这款软件的用途广泛,获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鉴于此软件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获得了当年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全国二等奖。

不停止于阶段性小收获,乘胜追击。王锦程还发现临床上大多数医生都是根据二维影像经验性推测病变部位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这种推测及其依赖医生的解剖学基础和临床经验,特别对于低年资医生,如果没有足够的看片经验,很容易造成误诊,于是,针对这些影像进行建模的设计软件应运而生。在这之前,王锦程接触过神经网络算法,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王锦程利用MATLAB和BP神经网络模型开发了《脑胶质瘤三维显示辅助医疗系统》、《癫痫脑电波分析识别系统》等脑图像信号处理软件,取得了软件著作权的同时,还获得了南京脑科医院的临床验证,成为脑肿瘤和癫痫等脑部疾病的辅助诊断工具。他还发表了两篇SCI详细阐述了这些软件产品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结合时代热点和医学专业特色,挑战新高度。在当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十分火热的背景下,王锦程还试图将神经网络算法和大数据运用到更加贴近临床的部分。经历了数次失败,他将目光转向肝脏疾病的无创诊断、治疗方案决策和患者预后评估上。据此,以王锦程同学为核心的医学图像处理团队开发了多款肝脏疾病诊断评估的软件产品,包括《肝癌核磁共振图像特征提取辅助诊断系统》和《肝脏肿瘤三维显示辅助诊疗系统》等。在充分利用医学图像处理的同时,他收集相应的临床数据,完善人工神经网络分类的研究,建立了可观的软件库体系。他带领的团队也获得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以及2017年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的全国特等奖和一等奖。

无论何时,王锦程同学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行走在从医之路上,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精准医学和个性化医疗不断发展的今天,不管是3D打印还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工程解决医学问题,用创新实现理想正是他接下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