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青年新风采

社会实践

新时代的非遗文化“拾荒者”
——淮阴师范学院年度人物候选人宗明明事迹材料
 

一、个人简介

宗明明,女,江苏南通人,1995年12月生,中共党员,2014级本科生,曾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助理、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兼新媒体部主任、院团委副书记等职务。

二、获奖情况

2017年 国家奖学金

2016年 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5-2017年 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与淮安淮河文化开发策略》并结题

2017年 《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与淮安淮河文化开发策略》成果入选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2017年 参与《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宋长荣抢救性记录工程》项目

2016-2017年 主持江苏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融媒体时代淮安传统文化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引领研究》并结题

2018年 江苏省大学生“校园青春榜样”

2017年 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

2016年 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十佳使者”

2016年 江苏省教育关工委主题教育读书及征文三等奖

2016年 淮安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2014-2017年间在《央视网》《新华网》《江苏经济报》等国家、省、市媒体平台发表新闻报道近50篇,在校级媒体平台发表新闻稿件100余篇。

三、个人事迹

淮安,一座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融南汇北、刚柔相济的淮河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淮安人,而淮海戏、车桥剪纸、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来淮安求学的宗明明,抢救非遗、研究非遗、传承非遗,是她这四年来一直坚守的事情,她成为了一名非遗文化的“拾荒者”。

奋力抢救,留存文化之印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流动的,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它并不能自我保存,它承继的载体只能是人。宗明明深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工作,以有形的方式抢救即将逝去的非遗文化迫在眉睫。

用镜头定格非遗的印记。宗明明积极投身于《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宋长荣抢救性记录工程》项目,辗转南京、上海、淮安等地,耗时6个月,最终完成了宋长荣口述史访谈片、宋长荣代表作《乌龙院》项目实践片以及红娘化妆传承教学片等11部记载京剧荀派传人宋长荣成就的纪录片,满足了文化部对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京剧代表性宋长荣抢救记录的需要。此外,她还带领团队4人,拍摄了1200多张照片,采集了58G的视频素材,收集了8万多字的资料,完成了纪录片《玉兰吐蕊——记淮海戏艺术家吴玲》,展现了淮海戏的古朴风情。

用笔尖书写非遗的厚度。宗明明擅长新闻写作,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她走访江苏省淮海戏艺术团、江苏省淮海戏博物馆等地,并自愿在剧团体验生活,用朴实的文字记载下淮海戏艺术家坚守非遗的酸甜苦辣,反映了一代淮海戏人的真实心声。她的新闻报道被刊登在《江苏经济报》《淮安新闻网》《淮师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将非遗艺术家的精神辐射到更远的地方。她个人也被评为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十佳使者、淮安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潜心研究,深挖非遗之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求是求知是大学的第一要义。宗明明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训练,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与淮安淮河文化开发策略》和省级创新项目《融媒体时代淮安传统文化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引领研究》,有效利用淮安当地的资源,拓展考察地,扩大视野,坚持从“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原则,将“田野作业”和书斋整理研究的结合,深挖非遗文化对当代经济、生态的价值,提高非遗文化聚集和整合的能力,力行着“文化移民”生力军的职责。

在2015-2017的两年时间内,她和团队伙伴利用课余时间来到中国漕运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南北方分界标志园等48处淮安文化景点、8处淮安文化产业园区、32家淮安文化创新型企业,走访了356户淮河沿岸住户,收集了1563份问卷,对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新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调研,并探讨淮河流域城市文化建设。最终完成了项目论文《“互联网+”背景下淮安西游文化体验园的营销策略》和调查报告《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构建中的淮河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且该成果成功入选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并获校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创新传承,让非遗更具活力

宗明明是个“创新派”。在新媒体这一方面,宗明明可是“行家”,对于微信、微博的制作、推广了然于心。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她与时俱进,依据“线上+线下”共同推进的思路,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对非遗文化进行宣传普及。

线上,作为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她带领部门同学策划了“互联网+非遗”专题微信推送,对淮安的非遗文化进行解说,提升淮安的文化软实力。从前期内容策划、到微信界面设计、再到微文审核推送,她都亲力亲为,力争将高质量、高水准的微信推送出去。在非遗系列专题微信推送后,淮阴师范学院学生会的官方微信关注量从三千到突破一万,单篇微信点击量最高达到2000多。

线下,宗明明将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绘制成明信片、胸章等文创产品,在学校进行分发,鼓励同学们将明信片寄给远方的朋友,让淮安非遗文化传播得更远。她还与淮海戏艺术团、淮安艺术学校等地合作,建立文化站点,定期组织同学到站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非遗文化传承人送去温暖,表达对非遗文化工作者的尊敬。

能力的提升、青春的磨练,这一切的过程都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是甘甜的,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校园青春榜样、淮阴师范学院年度人物、优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三好学生等18项荣誉称号,她实至名归。

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化血脉。抢救、研究、传承,宗明明秉持初心,用行动讲述着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践行着一名文化“拾荒者”的职责。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