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很接地气的校长,说话朴素但有劲道,笑起来爽朗大气。2000年,史品南35岁,出任清潭初中校长,从那时起开始了18年的校长历程,从普通的初中校到省常中这样的百年名校,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毕业生。 常州高级中学这所百年名校坐落于常州市中心,校园内花木扶疏,一抬眼就能看到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天宁寺。这可是常州学子心目中的NO1,中考中的佼佼者才能上得了的名校。史品南认为,光分数还不够,还要看“气质”,“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气质,气质合上了,上这所学校才合适。” 他讲述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生地西瓜,熟地百合 在省常中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把一个未来的“清华生”硬生生“让”给了其他学校。“他是个足球特长生,中考时降了20分录进了省常中,但是进校后很快发现一系列不适应,首先是学业上有点吃力,二是他擅长的足球恰恰不是省常中的优势项目,当时学校里也没有足够优秀的教练可以辅导他,他参加校外训练的时间又常常和学校的时间不合拍。”一来二去,学生和家长都很苦恼。史品南帮他出了个主意,市足球队就办在市区另一所高中,教练水平也很高。听了校长的分析,学生和家长都同意了,高一下学期就转到了这所高中,去了后成绩一下子名列前茅,足球训练也合拍了,两年前,这位学生顺利被清华大学以足球特长生录取。“这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史品南说,“到现在这所高中的校长还会跟我开玩笑,感谢我送了个清华苗子给他们。” 在史品南看来,教育更像农业,要个性化。“农村有句老话叫,生地西瓜,熟地百合,什么土质种什么植物是有差异的,要适合才能有好收成。教育不能像工业,全一个模子批量化生产,那就失败了。” 第二个故事:为择校爷爷六次逛校园 当时,史品南还在清潭初中,有个姓朱的学生,家就在清潭初中附近,但一直纠结要不要择一所更好的初中。爷爷就来清潭中学实地考察。“这个爷爷很高明,一共来了六次,每次来一是看,看校园环境,二是听,听进出校门的学生谈吐,听家长怎么谈论学校。在六次探校后,终于决定不择校了,就近上清潭初中。后来这个孩子发展得很好,中考时考上了省常中。”史品南认为,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教育,家庭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大家都想让孩子上名校,未来能上好大学,这可以理解,毕竟读书、受教育仍然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在对家长追求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满足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会加速教育改革的进程。但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即使在动物王国中,也是各有擅长,鱼能游泳,马善奔跑,耕田靠牛,你不能用同一个模子去量,不同的人应该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作为家长不能跟风,简单地迷恋名校,对孩子适合上什么学校要有自己的判断。否则这个局很难破。” 第三个故事 软绳捆硬柴 适合的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这也意味着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找到适合的那把钥匙,门才能打开。对于这一点,史品南感慨地说,教育者尤其要有慈悲胸怀。 “那时我在清潭初中,团市委有个帮助特殊学生成长的工程,有一天,他们来找我商量,说有个问题学生能不能转学到我们学校来。这个学生不仅调皮,还胆大包天,性格暴躁,动不动就要跟老师校长吵架。我说,好吧,到我们学校试试看。”转学来了之后,史校长把他安排了一个资历较深的班主任班里,特别叮嘱,不能对这个孩子另眼相待,就当一定程度地宽容他,适当的时候鼓励他。刚开始这个学生换了环境,也想给大家一个好印象,但是不久又有反弹迹象。“我找他谈话,夸奖他进校后表现不错,显然这个孩子很开心,能得到校长的表扬。再以后他越变越好,中考时分数够上了普高,但他选择上了中职,现在工作得很不错。后来团市委的同志跟我开玩笑,说我立了一大功,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其实这只是用了一个软绳捆硬柴的方法,不同个性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史品南更愿意做一个守在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学生在一起,让他觉得踏实,“我有个观点,作为校长,屁股必须坐在学校里,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 他眼中“适合的教育” 所谓“适合”有三个维度 “适合的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因材施教。”他认为,所谓的“适合”应该有三个维度:一是学生兴趣、特长是不一样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选择性的要求,就是适合的;二,学生的能力、发展的程度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要能够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帮助,这也是种适合;三,一个学校有自己的性格、气质,如果与学生的性格、气质相吻合,那就是适合的,否则会带来不适应。“这并非矫情。比如我们省常中的气质是很民主,非常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和我们这种气质相合的学生是那些自控能力强的,自主性好的,相反,这些学生也不适合进那些管理很严格,要把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的学校,不然会觉得不适应。”在每年招生咨询会上,史品南常被家长们团团围住,回答同一个问题:我孩子能进你们学校吗。“我会反过来问他们两个问题,首先是成绩怎么样,能够上分数线是基础;第二就是孩子什么性格。有的家长说我们这个小孩需要老师好好管,那我就建议你上其他学校,我们的氛围可能并不适合你。” 他的理想 建设课程基地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在史品南校长看来,学生的追求应该是多元的,能力也是多元的,作为学校则应该创设各种平台,尽量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对于有天分的学生,我们可以免修,可以配备导师,帮助学生发展。2000届我们有个毕业生叫恽之玮,以满分获得41届国际奥赛数学金牌,后来录取在北大数学系,现在是耶鲁大学数学系教授。他在常州中学时学校就批准他可以免修部分课程,自由在图书馆看书,限制太多会失去学生的个性和活力。”目前,省常中正成为参与江苏“课程基地高峰”建设的学校之一,对这个工程,史品南很有“野心”。“我们要通过课程基地高峰建设,实现真正的课程融合,包括学科间的融合和超学科的融合,我们要建成人文、科技、体艺、校外和国际五大研学中心,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有机会培养特长,发现自我、成就未来。” 校长档案: 史品南,1966年10月出生,江苏宜兴人,1987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政教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在职)。现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常州市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常州市名校长培养基地主持校长。工作以来,先后担任班主任、校团委书记、教导处副主任、常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等职。从2000年起,分别在一所初中和三所高中担任校长。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使命和担当,把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并形成了民主、创新、超越的管理风格,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校长”、常州市教育管理拔尖人才、常州市首批特级校长等荣誉称号。 校长眼中“适合的教育”:能为不同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平台,提供不同的机会,让他们得到各得其所的发展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