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眼中“适合的教育” 一个模子做不出个性的“产品” 南通中学校长成锦平:教育评价标尺亟需多样化

成锦平已经当了23年的一把手校长,从1986年海门中学的一名普通老师,到1995年在海门中学当校长、教育集团董事长,转而到南通第一中学和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现在他的身份是南通中学校长。“眼下谈‘适合的教育’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成锦平说。

一把尺子和一种价值标准

做了多年校长,也“转战”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成锦平对当下的教育有自己的困惑,“现在的普通高中,几乎是千校一面,为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根标尺的引导和一种价值的推动。终端只有一把高考“尺子”,引导着整个社会、家庭、学校都会按这把“尺子”去比较高下,学生应试应的是一个标准,那学校培养自然也会只有一个模式;二是现在整个社会认为孩子成功的标准是成名成家、有权有钱,这种价值标准也推动家庭和学校对孩子未来发展走向设置单一,出现了高中教育变成了“精英教育”、而大学教育却是“大众教育”的奇怪现象。成锦平认为,从这个角度而言,“钱学森之问”如果只让教育部门来思考、来回答,就有点狭窄了和为难了。

而从现实来看,教育又特别需要正本清源,回归原点。首先,新的形势下,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我们不能守陈,一种模式的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匹配、与学生兴趣不匹配,我们需要个性化的教育;二是从人才发展角度看,确实存在一批拔尖创新型的孩子,需要去引领、去提供特殊的平台。如果没有这方面意识和行动,对国家和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三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是多样化的、是分层的,而如果家长们希望学校把自己的孩子都当成领袖、精英来培养,让一个孩子承载了几代人的期望,这也会造成很多现实的冲突。比如疯狂择校、培训班的超前教学等问题。当前,有一些观念看上去是矛盾的,当强调社会公平时,我们会突出教育机会要均等和教育资源要均衡,但当强调拔尖人才培养时,我们又突出教育要分层。其实,这看上去水火不融的矛盾就应该用“适合的教育”去理解。

适合的教育的内涵是多样化

成锦平认为,所谓适合的教育,是指我们的教育要能适合多样化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活动舞台,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管理策略,使学生能有多样化的选择。“凡事必求其适”,即要适时适地适人,关键是适人。一是教育工作者的理念需要调整、改变,学生是个性的、多样的,而现在的教学方式太强调统一性。二是学校提供的课程应该是丰富的、分层的,要强调可选择性性。即使是必修课,如数学,也应该分层次。这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这其实也为适合的教育提供了制度性保证。三是学校也应该有丰富的育人模式。适合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比较多的是讨论式、研究式、项目式学习,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恰恰这几种方式很少,这一点我们要向国外的先进课程学习,比如IB课程,非常强调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我记得我在海门中学工作时,特别注意营造科技发明的氛围,比如开设发明创造课程,组织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发明创造大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养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取得科技发明金奖的孩子。有个学生叫顾臻,当时拿了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发明一等奖,现在在美国研究如何用芯片自动控制胰岛素的摄入,非常出色,已经成为美国杰出的青年科学家。所以,只有差异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人才,一个模子是做不出个性的“产品”的。教育尤其不能急功近利,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相信,坚持做、长期做,一定会看出效果。”

“适合的”也应该是“适度的”

所谓适合的教育,还应该是适度的教育。“适度”是与“过度”相对应的,比如超前学习,超难度学习,超量学习都是“过度”的。现在社会上流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就把孩子送到少儿培训机构学奥数、学艺术、学外语,其实这些做法绝大部分属于“过度”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害。即使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倡的五个教学原则中,即高速度和高难度的教学原则,也应该理解为要求“适度”的。所谓高难度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上有一个“跳”的过程,学术上要有挑战性,只要懂了就应该往下学习,而不是原地踏步,但不是越难越好,也要注意难度分寸。而高速度则是要提高思维品质,不能搞大量、机械的重复,要通过扩大知识的广度求得知识的深度。这些原则尽管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对极少部分超常发展的孩子更加合适有效,对大部分孩子并不十分适合。

“适合的教育”他有三点提醒

评价标尺应该多样化

在南通中学,除了期末考试是全科考试外,平时有大量的单科竞赛,此外还有艺术节、科学节、体育节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难忘教育主题系列活动。他们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标尺,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但是,有差异的教育,并不意味着教育每一个学生时都体现出差异性,特别当班级授课制仍然是主要教学组织方式时,确实也无法做到。当下,针对不同群体的‘套餐式’的教育是比较现实的一种考虑。它既有适合个性的不同,又有体现共性的统一。”成锦平说。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成锦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合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100个学生就是100个鲜活的生命、100个不同的心理品格,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有可能会扼杀一大批孩子。我们太过于强调学习,常常会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差异的关照。在这一点上,家庭教育尤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现在的寄宿制学校教育其实也有利有弊,尽管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更多的保证,效率也更高,但当他们有心理冲突时却得不到及时倾诉、宣泄,而家庭则可以弥补这点,走读的学生整体来说心理压力比较小、心态阳光、很少有严重心理障碍。因此,在寄宿制学校中,更要注重创造机会促进孩子、师生之间的交流。

生涯规划教育不可或缺

成锦平特别指出,“我们现在是三年高中学习,三天填报志愿。即使是所谓的填报指导也往往是技巧性的,怎么用好每一分啊,怎么体现专业梯度啊,怎么以空间换分数啊,等等。但是忽略了填志愿最重要的两点,你的特长在哪里?国家的需要是什么?曾经有个针对大学一年级末学生对改专业的调查,竟然有75%左右的学生表示想改专业和学校,可见当时的填报有多草率、盲目!在南通中学,我们一直重视生涯规划教育。一是职业人员进校园,从高一到高三,每周都会安排不同职业的代表人物来校讲座,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二是邀请不同大学的招生人员进校行学科专业的介绍。三是做职业倾向测试,帮助每一个学生详细分析自身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四是每学期都会有立志达标活动,让大家自我剖析、班内演讲和明确近远期目标。这样,一个学生高中三年共有6次反复问自己同一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就提醒他必须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思考,这样在高三填志愿时才会水到渠成。”

校长档案:

成锦平,1963年2月出生,1981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1995年起担任江苏省海门中学校长,现担任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他是教育部教育装备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校园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育培训特聘讲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校长眼中“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该是个性的、多彩的、分层的教育,还应该是科学、人文、艺术三位一体的教育。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