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青年新风采

学术科研

我的漫漫科研路
——南通大学年度人物候选人吴英成事迹材料
 

吴英成,南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级学生,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高校境外学习奖学金、南通大学一等奖学金、研究与创新奖学金,被评为南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他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Int J CancerSCI期刊发表论文3篇,总影响因子15.83,篇均影响因子5.28,并受邀任Oncotarget期刊审稿人,主持项目/课题6项,相关科研成果于International Student Academic Conference学术报告。

努力探索,选定科研方向

在浩如烟海的医学研究方向中,吴英成同学不断探索,最终选择了“计算生物学和基因组学”这个新兴的方向。这个学科有别于传统的实验性学科,由于和新兴的大数据、机器学习相关,除了需要学习医学专业课程,还需要具备扎实的高等数学计算方法的知识。“刚开始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两个月熟悉这个领域的常见实验方法。”吴英成暗暗告诉自己,这条路比想象中更加艰难,除去感兴趣的成分,还有太多太多的枯燥和无趣,很多时候都难以坚持,特别是当工作毫无进展却又无路可走的时候。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英成在大一时就以第一作者在ESI学科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IF = 6.51)上发表论文。“当时投一个6分多的杂志更多的只是碰碰运气,可没想到三位审稿专家中的两位都给出了非常正面的评价,另一位也只是提出了几个小问题。”也因为这篇论文和后续研究,吴英成收到了第一封来自Oncotarget期刊主编的邀请审稿邮件,随后几乎每隔两个月,就会收到邀请审稿新的文章。

跨校跨国界,组建科研团队

“科学意味着开放与合作”,在吴英成所申报的课题中,跨年级、跨专业、跨学校甚至跨越国界成为了一项特色。为探索“智能眼底图像辅助阅片平台”这一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吴英成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在吴辉群副教授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支来自中美两国的团队,其中不乏来自世界名校的硕士研究生,团队成员的专业和学术背景更是横跨多个领域。“我一直都相信医学能够与不同学科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在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吴英成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与加拿大首席科学家Charles P. Chen交流学术问题,“虽然教授的研究方向偏心理学,但我觉得他对量化研究的洞见,彻底改变了我在基因组学上的思维方式。”

文献积累,站上“巨人的肩膀”

在一开始面对“黑压压”的英文文献时,吴英成有些无所适从。但从那时起他就暗暗下决心,那时他就思索“既然别人都能坚持下来,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好科研的前提是读文献,好的论文就好比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读文献是科研的敲门砖,这也成为了吴英成每天最庄重的仪式。从那时起,他就渐渐养成了每天读文献的习惯。“精读、泛读10篇paper,是我强制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哪怕到深夜,只要这项任务没有完成,我就不会休息。”即使除夕夜,他也是在阅读文献中度过。“我最享受的事情就是读文献、讨论文献。每次在组会、实验空隙甚至午饭时,都会寻找机会与指导老师讨论文献内容,由此获得的幸福感是在其他事中找不到。” 从科研入门到现在,他每天都要把当天相关领域的所有文献浏览一遍。觉得话题相关或者有趣的,当即花一两分钟阅读标题、研究机构、思路流程图等关键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分门别类整理好。特别感兴趣的文章会集中管理起来,抽时间仔细研读。在大量的文献积累中,吴英成形成了自己的科研“审美观”。

到如今,容量达到接近20G的文献下载专属文件夹已经成为吴英成引以为豪的一件至宝。“当我看到一个创新性很强或者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我都会将它打印下来钉在墙上,将一些关键性的结果作为手机电脑桌面。”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文献阅读,他才能及时跟踪国际科研最新动向,积累更多的创新idea,并在SCI期刊发表数篇论文。

科研决无捷径可走

在重度急性肠胃炎发作、高烧39度的时候,一想到还有未修回的文章、来自审稿专家的17个高难度修改意见时,他咬了咬牙,坚持了下来。“有一个审稿专家提的问题非常刁钻,他要求我重复一个发表在顶级期刊的最新方法,我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来优化方法、开拓思路。”这两个月内,他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才回到宿舍。同时,为了提高学术英语水准,他还积极备战托福考试,最终获得了110的高分。严重的睡眠不足,加之作息的不规律,一度让他出现了失眠和内分泌失调。回望那段艰难的时光,“再强大的困难,也会最终败在行动力和坚持面前”成了他的人生信条。

吴英成始终认为“医生不仅是医者,也是科学研究者。”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会继续秉承科研人员艰苦拼搏的精神,在科研道路上更加努力,更加坚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