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4年专题 >> 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专栏 >> 经验交流 >> 高校

构建协同机制  激发创新活力

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坚持以全球视野推进自主创新,把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构建协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建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协同创新体系,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重大研究任务为牵引,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学校以重大任务目标和科学问题为牵引,以管理体制、组织模式、资源配置共享等为着力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实现创新发展。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南海权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多学科协同创新体为主体,构建文理—军地—校所—校校协同创新机制。创新“矩阵式”科研组织模式,打造跨学科、跨平台、跨单位、跨团队的科研组织,形成人才、信息资源、经费等方面的协同共用以及成果共享与风险分担的机制。创新人事管理制度,试行统筹设岗、按岗论酬、开放流动、跨单位协同的人事制度,建立了包含专兼职科研人员、驻中心学者、博士后等多层次人才的任务导向型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形成了“小核心、大外围”的研究团队模式。人工微结构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推行双聘制度,按照“流动不调动、成果归属原单位”的原则,分离岗位与人事关系,统一岗位聘用、统一绩效考评,凝聚了一支由PI、全时研究人员、非全时研究人员、科研保障人员及研究生组成的高水平、分类型的研究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制定了《关于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本科生、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协同创新中心为特区进一步探索科学研究支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鼓励支持协同创新中心聘请优秀科学家参与教学,实行学生轮转制、双导师制或团队导师制。各协同创新中心已初步构建了“校校协同”“校所协同”“国际协同”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特色协同项目为导向,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心建设以来,学校实施“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以特色协同项目为导向,着力推进与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实质性合作。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参加各类国际科学计划,不断加强与国际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成为我国高校地学领域首次获得国际科学联盟核心子计划(iLEAPS)国际项目办公室承办权的研究机构,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区域经济转型与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心制定了《中心教师赴海外研修资助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支持科研人员出国进修,拓展教师视野,提升科研水平,并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联系,为开展跨国合作奠定了基础。自然出版集团依托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出版开放获取期刊npj Quantum Materials(《npj-量子材料》)。该期刊是自然出版集团在中国推出的为数不多的“自然合作期刊”之一。

三、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各协同创新中心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江苏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立足自主创新,其太阳能海水淡化新技术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淡化后的水质为优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可饮用水,且淡化性能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对高效率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大规模实用化将产生重要意义,引起了学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以科技成果服务于江苏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和气象保障,中心研究团队直接参与了青奥会、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的防灾减灾和空气质量保障活动。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制定了多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为江苏省内企事业单位完成近300次、超过20000人次的软件新技术培训,中心协同企业的市场地位稳步提升,经济效益增长显著,多家企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人机物融合的软件新技术应用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固态照明与节能电子学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江苏半导体节能产业发展特色,形成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面向实际应用的技术研发中心,引入社会资本,协同共建研发中心、中试中心、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以及专业孵化器,直接产出超过2.5亿,间接推动光电产业产出近8亿。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域外汉籍研究所”,成为全国首个研究东亚文明的专业学术机构;中心对唐、五代所有诗歌进行拉网式检索、扫描式梳理、信息化归结,逐人逐诗予以甄别,增加作者约1500人,增加诗歌约5000首,共超1500万字,编纂的《全唐五代诗》的规模体量是清康熙所编《全唐诗》的两倍。区域经济转型与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转型与管理变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致力于共同推进“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的建设。论坛以江苏发展为主题,紧贴江苏现代化的发展脉动,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进行贴近性务实性研讨,成为江苏的“智囊团”“思想库”。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转型,急需研究型大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来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南京大学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学科高峰”“立德树人”“卓越研究”“一流队伍”四大建设计划,激发活力、汇聚合力,与各协同单位一起推动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贡献力量!


发布日期:2018-05-17 11:01:30 来源: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江苏省教育厅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15号
维护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省教育厅电子政务中心
建议使用IE7.0以上版本      1024*768分辨率预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