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
学习伟大思想写好青春“奋进之笔”

一、案例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实施构建“红色理论宣讲育人体系”,先后组建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13支,参与学生人数近300人,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开发红色文化产品100余件,宣讲受众超过10000人次。“红色理论宣讲团”在扬州大学校园里引领着“红色理论风潮”,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如一飘扬在象牙塔内,始终如一占领主流价值观阵地,始终如一在大学课堂里发出直击心灵的声音,始终如一成为大学生各项活动的主题。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的当天,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零时差”宣布成立“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学生宣讲团并组织开展了第一次正式活动——集中统一收看十九大盛大开幕式,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报告。报告结束后,宣讲团在团队指导教师带领下,围绕报告内容深入讨论,确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宣讲内核和主线。围绕这一内核,全体宣讲团成员集中聆听专家报告10余场,小组研讨20余次,观摩示范宣讲8次,撰写学习体会、科研文章20余篇,推送微信微博100余条,开展宣讲实践50余场,在扬州大学校园内实现了“十九大精神”宣讲的全覆盖,并不断开启校外宣讲的新征程。引领着广大青年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书写青春的“奋进之笔”。

二、案例解析

(一)案例思路与理念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着“宣讲育人”“育人育己”的理念,结合学院实际将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打造成特色品牌项目,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每逢重要时间节点、纪念日,学院即发起组建理论宣讲团。先后成立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2012)、毛泽东生平与历史贡献宣讲团(2013)、邓小平生平与历史贡献宣讲团(2014)、苏中抗战史事宣讲团(2015)红军长征精神宣讲团(2016)、“两学一做”宣讲团(2016),“党旗绣我心 喜迎十九大”宣讲团(2017)、“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2017)、建军九十周年宣讲团(2017)、“立德树人 与法同行”宣讲团(2017)、“军史一页 老兵记忆”调研实践团(2017)、“走进马克思”宣讲团(2018)、改革开放40年宣讲团(2018)等,在高校、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地开展红色理论宣讲,获得广泛好评。

(二)案例设计与实施

1.确定宣讲主题。根据时事热点和现实需要,确定宣讲主题。宣讲主题一方面是宣讲活动的主旨和目标,另一方面也需满足宣讲主体的内在要求和受众群体的外在期待。

2.招募宣讲队员。面向全院学生招募团员,按照“自愿申报、本硕博结构合理”的原则筛选确定宣讲团成员,选拔配备素质全面、号召力强的团长和副团长,宣讲团规模一般控制在15-35人之间。

3.聘请指导老师。为宣讲团聘请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资深专家,并且热衷于帮助学生、敬业精神强、指导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指导老师。

4.调研宣讲受众。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红色理论宣讲活动接受度进行调查,梳理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和宣讲风格,实现宣讲供给侧改革。

5.拟定宣讲方案。宣讲团骨干借助省校级平台,探讨宣讲案例,共享宣讲经验。搜集、整理、分析全国高校红色理论宣讲类社会实践,拟定切实可行的宣讲方案。

6.凝练宣讲内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查阅和理论学习,形成准确无误的宣讲手稿和宣讲课件。

7.开展宣讲试讲。宣讲团设计了多轮次试讲环节,以达到检验宣讲活动成熟度和训练宣讲员的目的。试讲环节重复多轮,设计不同场合环境、不同受众群体。

8.实施宣讲活动。宣讲团赴扬州市各社区、高校兄弟学院进行巡回宣讲。在宣讲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及时调整宣讲形式和内容,力争每场宣讲都有亮点、有特色。

9.重视宣传报道。借助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及扬州时报等纸媒对宣讲活动进行实时宣传报道,扩大宣讲活动影响力。

10.总结提炼经验。撰写宣讲心得,讨论宣讲收获,凝练宣讲经验,查漏补缺,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总结报告。

(三)工作实效与经验

1.宣讲员自身实现“华丽蜕变”。育人先育己。从报名参加宣讲团到圆满完成宣讲任务,每个宣讲员都能感受到“忙碌、充实、提升、自信”。宣讲员不仅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而且理论水平、讲课能力、科研能力、就业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自十八大以来,红色理论宣讲团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拒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院宣讲员在扬州大学党的建设论文评选中累计获奖80余人次,在北大核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32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绝大多数宣讲员毕业时都顺利录取为党校、高校、中学教师或公务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宣讲受众喜闻乐见的“宣传队”。宣讲团以其特有的宣讲对话方式,将红色理论因地制宜,因专业制宜,按照青年化、大众化的方式宣讲出去,受到广大受众的热烈欢迎。多名宣讲团成员被学校评为理论宣讲之星,成为深得青年学生喜爱的“校园明星”和“理论宣传队”。

3.宣讲活动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新华日报》、《江苏教育发布》等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关注报道红色理论宣讲团活动,社会影响广泛,得到一致好评。

4.宣讲团收获丰硕成果。开发了主题明信片、徽章、画册、口述史等深受欢迎的文化产品。5个团队获得省级社会实践表彰,1个团队获得中国青年报社全国表彰,2项文化成果获得省级表彰,“红色宣讲志愿服务团”获得“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

三、案例点评

(一)案例典型特征

1.与时俱进性。红色理论是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的内核,在选择宣讲理论主题时,从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到“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从“毛泽东生平与历史贡献宣讲”到“走进马克思宣讲”,宣讲团总是最直接地反映时代的声音,找到时代的烙印,宣讲主题凸显强烈的与时俱进性。

2.传承连续性。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是大学生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典型有效的实践平台,全面继承了扬州大学着力构建“理论宣讲育人体系”的优良传统。同时,每年组织的宣讲项目均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像“串珍珠”一样有序展开,体现了传承连续性。

3.理论专业性。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的成员均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团队指导教师均为教授,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耕耘几十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因而为宣讲团储备了丰富的理论营养,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4.朋辈互动性。“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的成员主体是青年学生,其受众群体也以青年人为主,以青年人特有的宣讲方式宣讲,特有的语言对话,特有的途径沟通,让朋辈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高度的互动,达成了互为教育、互为提高的双向互动互助效果,体现了较强的朋辈互动性。

5.极强塑造性。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是集理论学习、宣讲实践、内化提升等为一身的多元综合体。宣讲团强调将立德树人使命贯穿始终,一方面积极承担理论宣传使命,另一方面也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命。学生在宣讲团的实践中,不仅教育引领了很多人,而且锻炼了自身的理想信念,极大提升了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宣讲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有效的人才“孵化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呈现出极强塑造性。

(二)案例推广价值

1.本案例具有大范围实施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专家教授为支持后盾,具有理论优势、人才优势,同时更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能够在广大高校顺利开展和操作,可以在大范围内进行实施。

2.本案例具有多层次、多级别的“融效益”。红色理论宣讲团的学习宣传形式,既能够加强大学生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也能够助推大学生实现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价值呈现,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力。

3.本案例是高校党的建设、宣传思想、人才培养等工作的一个“融载体”。本案例为高校理论武装工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等提供了有益鉴借,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融合载体。

(三)思考与建议

1.着力构建“一体化的宣讲育人体系”。扬州大学历来有组建教授宣讲团、教师宣讲团、学生宣讲团的传统,如何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主线将三类主体宣讲团进一步贯通起来,形成一体化的育人共同体和宣讲有机体系,是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这一有效形式需要深入思考,深度推进的重要工作。

2.大力推动理论宣讲和新技术手段的融合。红色理论宣讲如何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根据宣讲主体、受众主体的需求,形成数字化时代的宣讲形式,融合新技术手段,提高宣讲的时代性和吸引力,是实现红色理论宣讲工作新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