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徐州足迹 争做马克思主义坚定传播者——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典型案例 | ||||||||
一、案例综述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江苏师范大学多部门联动,围绕“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徐州足迹,争做马克思主义坚定传播者”这一主题,基于学生社团马列经典原著研读会,成立了由30余名大学生组成的党的十九大宣讲团,在前期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研读、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的足迹,先后赴马庄、徐工集团、淮海战役纪念馆等村庄、工厂、景点以及街道社区开展了20余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传播活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徐州日报》等媒体均对该做法进行了报道。 二、案例解析 (一)案例思路及理念 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之后,江苏师范大学就开始着手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研讨与传播活动,为提高效率、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学校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深受学生喜爱的理论学习型社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列经典著作研读会,基于该社团成立了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并安排专业的指导教师。宣讲团成立后,即制定了“自学——研讨——指导——践行——定制——传播——反馈”这一循序渐进的活动开展的框架,把学生社团成员的分散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把小组的研讨交流与专业教师的指导相结合,把内容的传播宣讲与有针对性的面向对象的定制相结合,根据对传播后效果的调研反馈结果再对宣讲传播的内容进行调整,从而让学生学习、传播的效果成级数递增。 在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实效性的基础上,为增强传播的社会效应,学校专门对传播地点和对象的选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除了面向校园的学生、社区居民、乡村农民,还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将习近平总书记来徐州考察的马庄、徐工集团、淮海战役纪念馆作为重要的宣讲传播的重点,开展一系列的传播及实践活动。 (二)案例设计及实施 1.谋划:多部门联动,强化顶层设计 为全面谋划好我校学生宣讲团的学习及宣讲传播工作,学校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联动机制,在学校层面开展了一系列的部署和规划,充分调动学校的多方资源为大学生的学习传播活动提供保障。专门聘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海兵院长为大学生宣讲团总指导教师,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为宣讲团的事务联络人,切实为学生各项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提供保障。经过前期的准备,该学生宣讲团获批了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团省委联合评选的大学生志愿者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重点团队,校党委华桂宏书记亲自为该团队授旗。 2.内化:多途径多手段,强化真懂真会 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相关知识吸收、内化是学生开展宣讲和传播的基础,虽然该宣讲团队的成员均为马列经典著作研读会的会员,日常定期的研读活动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功底,但为更好地使他们从容面对未来各种行业的传播对象,开展了多途径多手段的学习研讨活动,如把宣讲队成员纳入到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行了集中培训;分专题邀请相关学科背景的专家为他们开展专题指导;组织收听收看相关的音视频;分专题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试讲以及指导;面向传播对象实地调研,读懂传播对象的特点及理论宣讲的需求;根据调研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宣讲内容。 3.预演:小组研讨模拟现场,强化传播驾驭能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知识的内化并不代表可以胜任宣讲与传播,为提高宣讲队成员的讲授传播能力,学校专门安排了宣讲队成员分专题的预演活动。预演采取完全模拟宣讲传播现场的形式开展,主讲人和副主讲人分别讲授,其他队员及该专题的指导老师作为“听众”针对宣讲的内容及其关心的问题展开即兴的提问,最后指导老师再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每位宣讲的主讲人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一方面可以更全面领悟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另一方面,现实场景的模拟使他们在面对真正的宣讲对象时更有驾驭宣讲内容的能力。 4.传播:形式多样,强化传播效果 对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讲,重点在于能够让被宣讲对象真正的懂得和领会,为达到这一效果,宣讲团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了不同的宣讲传播形式。在学校内部面对本校的学生主要采取社团开放日的形式进行宣讲传播,该宣讲团所在的社团将每个单周的周日晚设定为社团开放日,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截至目前大概已经有790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党的十九大社团开放日活动;在铜山街道办事处和宣武社区主要采取重点讲授加现场提问的形式展开;在徐州铜山中专学校、王杰中学等学校采取分小组团体讨论的形式,将参加讨论的听众每15位同学一组,每组分配两位宣讲团人员,大大增强了听众的参与性和获得感;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马庄村,宣讲团的成员采取调研型宣讲,宣讲团成员两两一组分别登门入户,在调研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同时向当地老百姓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中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这一做法实现了双向收益;在徐工集团,宣讲团成员与工人们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该集团视察时的讲话,并围绕讲话展开了讨论与交流。 除了讲授、问答、讨论、调研等形式,宣讲团的成员还自编自导自演了话剧《一纸红叶寄初心》,将党的十九大精神采取艺术的形式进行传播,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效果。 5.反馈:追踪反馈及时调整,强化针对性 为更好地了解宣讲传播的效果,为下一次宣讲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宣讲对象,该团队专门设计了宣讲传播效果的追踪反馈工作。一种方式是问卷调研。每次宣讲传播结束后,宣讲团成员均会发放事先准备的具有针对性的《江苏师范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学生宣讲团宣讲效果调查问卷》。另一种方式是个别人的专题访谈,即结束后除了随行的指导老师根据宣讲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外,还邀请一些听众展开访谈,了解他们对宣讲形式和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问卷调研和访谈的情况,宣讲团成员及时对宣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并应用到下一次的宣讲传播中。 6.宣传:全媒体宣传,强化宣讲社会效应 为进一步扩大宣讲的社会效应,宣讲团设计了三个层面的宣传。一是通过社团的官方微博“苏师青年研读会”实时发布社团宣讲传播的情况;二是通过学院、学校的网站专题报道宣讲情况;三是积极联系社会媒体进行关注报道,目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均对宣讲团的情况予以关注报道。 (三)工作实效及经验 1.工作实效 截至目前,宣讲团分别在徐工集团、马庄村、王杰中学、彭城街道宣武社区、铜山街道、铜山中专、樵村社区以及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工厂、村庄、学校、社区开展了20余场宣讲活动,10余场社团开放日,受众近万人,收集宣讲效果反馈问卷600份,撰写调研报告一份。马列经典著作研读会的学生均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基于该社团成立的宣讲团,从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研读,对宣讲内容的准备、宣讲以及受众的反馈等一系列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宣讲的效果,还切实增强了宣讲团成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实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与传播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人受到影响。 2.经验 根据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宣讲与传播党的理论要与专业的学习相结合。“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专业的学习和领悟是做好传播的基础,在宣讲之前组织宣讲团成员开展多个环节的学习和指导势在必行。 二是宣讲与传播的内容要与受众的特点相匹配。不同的受众群体鉴于他们角色职业,他们会对党的理论的某一方面有较大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的时候要结合受众的角色来准备宣讲的内容,如和农民谈新农村建设问题,和工人谈中国制造规划问题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引导听众进入宣讲的情景。 三是宣讲与传播的形式要与效果的反馈相连接。对于党的理论的传播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注重对传播的效果收集,这是进一步开展好传播工作的基础。 四是主流的灌输宣讲要与现代形式多样相结合。在宣讲和传播的过程中除了要采取灌输宣讲的形式之外,还要创新宣讲传播的形式,比如,该宣讲团成员创编的话剧《一纸红叶寄初心》,将党的理论以艺术的形式进行传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案例点评 (一)案例典型特征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一直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使命,本案例中宣讲传播的大学生全部为该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可以很好地胜任传播这一任务。另一方面,该案例制定的“自学——研讨——指导——践行——定制——传播——反馈”这一循序渐进的活动开展框架很好地实现了传播的过程监控和效果控制。最后,宣讲与传播方式的创新,以及针对不同受众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特别是采用话剧的艺术形式来传播党的理论,大大增强了传播的实效性。 (二)案例推广价值 本案例基于大学生红色理论社团成立的宣讲团,建立的一套循序渐进的活动开展框架,针对不同受众采取的不同宣讲和传播方式,对宣讲效果的反馈控制以及创编的话剧等均具有较好的可复制性,推广价值较高。 (三)思考与建议 根据目前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未来为了能够继续依托宣讲团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宣讲团也对前期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未来一方面要做好前期宣讲成果的反馈调研问卷研究分析工作,以期能够形成具有指导性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指导未来的宣讲和传播;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学习、践行以及传播党的理论的形式,可以通过大家喜闻悦见的、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比如相声、小品等形式进行传播;最后,不管是宣讲还是交流讨论,要切实根据受众的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以接地气的语言内容,将党的理论扎根校园、走向社会,让更多的人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