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8年专题 > 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 典型做法
连云港市柘汪中学:仁爱教育成为这所学校成功的推进器
发布日期:2018-12-05 16:48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连云港市柘汪中学,曾有一名学生叫王小龙(化名),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进校后处于自卑自闭、不爱学习的状态。但三年后,他以优秀的成绩被四星级高级中学录取。

这三年里,老师们对他进行一对一帮扶,排除他学习上、生活上、经济上的后顾之忧,用仁爱谱写了“最适合的教育”。

仁爱氛围助2000多名学生完成学业

在离开连云港市区50余里的柘汪中学,基本上都是农村和外来务工的孩子,这所规模2300多人。

虽然环境不尽如人意,但是在校长张文涛看来,农村孩子的淳朴单纯,培养他们心中的仁爱之心,将引导他们爱己爱人,用仁爱氛围向文化过渡,最终形成适合的教育。

什么是仁爱教育?张文涛这样解释:学生的道德品质如何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社会的氛围难以改变,唯一能改变的是学校,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心来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

如何施行仁爱教育?张文涛举了一个例子,学校内有一个推行18年的“爱心护生志愿队”。柘汪镇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山路崎岖,社会治安复杂,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学校教师放弃个人休息时间每天都坚持护送放学的孩子回家,直到最后一名学生安全抵达,而不图任何回报。从1999年自发组队,到2009年正式形成,再到目前“爱心车队”正常有40名成员;就连张文涛自己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

农村学生相对比较贫穷,很多学生在食堂吃家里带的干粮,因为交不出餐费。张文涛看到这种情况,号召让每个孩子吃上热饭,当年全校捐献达16000元;后来很多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加入这个行列,形成校友助学基金会,发展到现在已经筹款30余万元,保证农村学生们有饭吃,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到目前已帮助2000多名初中生顺利完成学业。

仁爱课堂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学生在吃饱饭有足够精力的基础上才有动力去学习。”张文涛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仁爱教育的感召下,教师变得更加勤奋,学生更加遵守纪律,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学校在整个赣榆区农村初中中是排头兵,连续12年获得连云港市教学最高奖项——教学质量奖。

现如今学校又把仁爱转移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形成仁爱课堂,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关爱为出发点。记者随机进入一个班级,老师上课的态度和蔼可亲,学生们的状态很自由。

正在上课的初二年级语文教师李军海告诉记者,这里的课堂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发言辩驳,学生的言行不会被同学和老师歧视和嘲笑,师生关系向着优化和和谐发展。

这堂语文课上学生们都是三人一的学习讨论,为何这样设置?李军海说学生之间应互帮互助,设置3人小组后老师只需对小组进行简单的指导、点拨和鼓励,就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小组成员搭配上,老师会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里,让高层次学生帮中层次的学生,让中层次学生帮助低层次的学生;最终形成共同提高。

据悉,学校在践行“仁爱教育”的基础上,拓展仁爱教育内涵,开展“仁爱课堂”探索与实践。在课堂上追求“把真爱送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会爱带给学生”以及“把自由还给学生,把兴趣还给学生,把会学教给学生”,打造幸福课堂。

仁爱传承引导学生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教师们的仁爱自然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在柘汪中学,教师的崇高师德深深感染着学生,近十年来,学生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先后出现见义智为、挽救少儿性命的的少年,以及定期服务敬老院的志愿者学生等。学生中有的荣获“感动赣榆十大人物”,有的荣获省十佳小公民,有的获市十佳小公民,有的当选为县首届十大美德少年,有的被授予市文明市民称号。柘汪中学正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非常浓郁的仁爱氛围,这种氛围也正在逐步向文化过渡。张文涛介绍,自从学校退休仁爱教育,学生们不断进步,也反映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自发开展的一些行动,自发组织一些小团体,如给鸟搭建鸟屋,从这些小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学生素质的提升从爱老师爱学习爱自己到关爱生命关爱自然。

在柘汪中学,还有一批留守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每到周末节假日,学生处于无约束的状态,学校把责任揽到身上,在学校组建关爱家园,由二十几名志愿者来关爱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指导,为此学校还专门投入资金,改善留守学生的居住环境,设立书法、美术、机器人、3d打印的兴趣课,还培养弥补学生家庭缺失的教育;这部分留守学生在仁爱教育的关爱下,几乎大多数都能升到理想的学校。

张文涛说,以爱育德的仁爱教育是非常适合的,学校要培养学生要德为先,以爱为先;有德有爱,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差,他也将继续推行仁爱教育一直造福更多的学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