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8年专题 > 改革开放40周年我与教育 > 文说40年
变化的是环境 不变的是真情
发布日期:2018-12-24 14:14 来源:镇江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从改革开放之初,背上家中缝制的毛巾书包走进教室;到跨入教育行列,当一名代课教师;再从军营转入教育系统,传递教育改革好声音。回顾与改革开放同行的青春岁月,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40年间,无论是镇江、还是江苏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不变的是,镇江乃至江苏人民重视教育的情结,教育人奉献教育的优良传统代代赓续,成为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长在苏北农村,小时候上学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正逢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学校往往无固定场所,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一块黑板擦、几支粉笔,泥墩子就是课桌,学生上学背的书包是用毛巾或破布缝制的。在不经意间,“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关心孩子的学习。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有了固定的场地,一幢幢新校舍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孩子们在校园快乐地求知成长。

直到高中毕业后,我幸运地成为一名代课教师。工作角色发生了转变,我越来越感受到家乡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重视教育的热情与日俱增。优先改善教学环境,全力保障孩子上学。于是,教室变得宽敞明亮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越来越高了,考上大学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想当教师的孩子也是越来越多。

投笔从戎后,我来到了江南军营。因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加之有着难舍的教育情结,我特别关注当地教育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镇江教育走上了优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早在1995年,镇江市就在省内率先完成了“双基”的历史性任务,正式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新里程。从1995年开始的乡镇教育现代化,到2005年开始的县域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再到2010年开始的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构成了新世纪以来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镇江教育走上了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优质资源覆盖看:所有辖市区均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其中,3个辖市区跻身全省首批17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行列。优质教育资源学生覆盖率达到75%,公办普高的省三星以上学校占比100%、四星占比超过76%;公办职校的省四星以上学校占比100%。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基本指标居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惠及了教育事业,不仅让孩子“有学上”,而且不断地满足孩子“上好学”的需求;正是教育的独特魅力,让我转业选岗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到教育系统工作。耳闻目睹的场景,让我深感,改革开放以来,老师们奉献教育的劲头还是那么十足,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教育的感情还是那么深厚。

转业到镇江教育系统工作后,我经常为身边的教师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感动。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几年来,镇江、省和全国的主流媒体先后集中宣传了全国模范教师张秀颀、全国优秀班主任陈静、坚守小岛的全国优秀教师朱彩云、扎根老区的江苏省最美乡村教师朱自梅、江苏省最美特教教师陈志兰、带着妻子女儿去援疆的胡容锁等100多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记录了镇江教育人立足三尺讲台,用辛勤耕耘履行“灵魂工程师”的职责,为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社会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唱响了镇江教育人的“好声音”,赢得了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窥一斑知全豹。仅以学前教育改革为例,就可以感受到镇江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教育的不变深情。从2010年起,镇江认准“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是人生幸福的起点”这一最质朴的道理,借助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实验区的平台,逐一破解幼儿“入园难”、资金投入“保障难”、园长管理“独立难”、非在编教师“待遇难”、民办园“生存难”等难题。政府主导、职能部门配合、教育行政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起来了,攻克办园人财物难题的政策一项项出台了。2016年,镇江又成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承担扩大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等试点任务,学前教育发展又迎来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也迈入了新时代。镇江教育坚持“优化服务,回归本真,改革创新,幸福师生”的基本路径,大力倡导“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观念,在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把全面发展、优质发展、多样特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努力方向,以昂扬姿态和积极作为迎接新时代。

新时代,新要求,新征程。勇立时代潮头的镇江教育人,必将与全省教育人一道,向人民群众交上满意的新时代教育答卷,谱写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作者:镇江市教育局 唐守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