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邮中学到扬州新华中学、扬大附中,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天若先后接手了三所学校,接触到学业成绩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群体。张天若校长深刻感受到,不管哪个层次的学校及其家长,往往更倾向于重视孩子的智力因素。他在思考“适合的教育”这一命题时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校长档案】 张天若,男,教授级高级教师,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主持编写新课标教材《有机化学基础》。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第三批培养对象指导教师。 他说的教育故事: “诚信少年”“信义姐夫”感动全国 张天若校长先从孩子“成人”谈起。张校长认为,求学时光恰好是孩子价值观形成期,学校、家长有责任培养学生“成人”,这是影响孩子一辈子最根本的事,而“成人”更多是体现在个人的内在核心素养。 张天若举出的两个典型案例,正是当年经扬子晚报报道,在全国引起轰动的故事。一个是“诚信少年”徐砺寒,2012年11月2日,骑单车上学途中的徐砺寒同学不小心撞上停在路边的一部宝马车,刮出了一条明显的划痕,后视镜也刮坏了,壳子掉了下来。车主不在现场,徐同学在原地等了近半个小时,因为要赶着上学他留了一张表示道歉、愿意赔偿和附有联系方式的纸条在车上。这件“小事”深深触动了普通民众的心,社会赞誉这位少年经受住了“无人监督的道德考核。”同一年,扬州“信义姐夫”、扬大附中赵红兵老师开干洗店的内弟一家遭遇不幸,岳父母年事已高,赵红军老师自己掏钱,通知数百个顾客退卡拿钱,令人感动。“追求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观,是扬大附中60多年一脉相承的精神传统。正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土壤,扬大附中才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2017年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将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了课程方案中,强调中学生要有公益意识、奉献精神。张天若校长认为,学校必须通过课程构建,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公益素养。扬大附中为此提出了“人人微公益”的理念,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扬大附中高一年级与社区、公益组织合作,推出“1+1+20”独居空巢失能老人帮扶项目。在扬州市遴选200个失能空巢老人,年龄最小69岁,最大已102岁,500个家庭自愿承担帮扶工作。“1”是每个星期打两次电话,跟老人交流;第二个“1”是每个季度上门一次,跟他们聊天,帮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填写问卷反馈给社区、公益组织;“20”指20位专业成人志愿者,上门进行专业指导。这项活动得到了扬大附中家长的大力支持,从单纯学生活动变成家庭集体行动。5年没下楼的扬州8旬老夫妻,因此看到了扬州的新面貌。扬大附中寒暑假的“品格提升工程”覆盖全员,每个班分成6到8个小组,全校共80几个小组,参与公益活动中。“保护母亲河、助力运河文化申遗;文明宣讲禁燃烟花爆竹;春运高峰期,孩子们和家长戴上统一标识到火车站、客运总站帮乘客拎行李。”张天若校长认为,通过一系列策划、参与公益活动,公益素养、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在孩子心中沉淀,形成内在素养。” “长跑少年”改跑400米后被北大录取 有人擅长读书,有人的兴趣是绘画,有人的体育很厉害……在张天若校长看来,学校、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满足兴趣爱好的拓展性课程。从拓展性课程中,发掘孩子的闪光点。扬大附中开设了多个社团俱乐部,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特长。以体育俱乐部为例,除了传统的足球、篮球外,还开设了瑜伽、健美操等女生喜欢的项目。“既要锻炼好身体,又要发展一技之长。” 在拓展性课程之上,满足高端需求的个性化课程也得跟上。张天若校长说到2014年被北京大学录取的体育特长生吴磊。吴磊从小是长跑运动员,强项是800米。2011年进入附中后,吴磊主攻1500米长跑。跑着跑着,成绩提升不明显,吴磊慢慢有些泄气。吴磊的爆发力不错,100、200米成绩理想。两者结合后,教练给出建议:改练400米。果然,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吴磊400米成绩出类拔萃。两年后的特长生考试中,他的成绩达到了健将级水平,顺利被北大录取。“在高端的个性化课程中,孩子得到更专业的指导,特长进一步发掘,潜能被激发出来。” 扬大附中张屹楠同学是2017年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银牌获得者。刚进校时,这个男孩就表现出对化学特别的兴趣,立志要从事化学方向研究。扬大附中设立了“学生发展部”,专为在某方面有特长、有兴趣的孩子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经过评估,学校认为张屹楠的确具备化学学习的特长与兴趣,为他特制了培养方案,适量缩减了国家课程学习时长,增加了化学竞赛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研究,邀请扬大老师指导,张屹楠更有机会走进扬大化学实验室。拿到奥赛银牌的张屹楠最终被南开大学录取。 他眼中“适合的教育”: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张天若校长认为,适合的教育,首先要创造适合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给予学生良好的成长空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中国孩子要拥抱着一颗“中国心”,未来学有所成时,为国家、人民出一份力。这要求学校在核心课程中,增加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孩子们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中国传统、历史、汉语言,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内在独特的中国韵味。 “适合的教育”不能一味迎合 社会评判一所高中的好坏时,往往单一看这所学校高考时候的升学率。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部分学校强制文化成绩弱的学生放弃文化课,去参加艺考。同样,社会和家长往往也以高考录取情况评判学生,不少学生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学科,就为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种做法,被业内称为“错位发展”。 张天若校长认为,不能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一味去迎合。“既应该考虑学生的特长,更应该考虑高校对人才的需求。”先后担任三所中学的校长,张天若校长坦言,有些时候学校要顶住一定压力,坚持以学生获得适合的发展为导向,不能为了 “错位发展”而牺牲学生兴趣爱好,一味地迎合不合理的需求。“未来社会需要各类人才,高中学校要通过开发适合的课程,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张天若校长认为,适合也是适度,不是一味迁就,不能为错位而错位,为弯道超越而弯道超越。 【校长眼中“适合的教育”】 培育学生适合未来生活的基本素养、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擅于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保障学生的特长发展,让师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