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呵护每个孩子成长

在宿迁中学校长王孝玲看来,“适合的教育”是关注生命个体的教育,即创造适合的平台,呵护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包括生命体验、生活素养和生涯规划,让学生高中三年体验生命精彩、习得生活素养,规划生涯发展。她将其称为“三生教育”。

【她的教育故事】
         适合的平台让特色学生“一鸣惊人”
         王孝玲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宿迁中学2017级学生刘乐洋,在最初踏入学校时是感到意外的。刘乐洋原本以为, 进入高中,学校只会关注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作为中考的全市前十名,刘乐洋也提早规划好了自己的高中生涯,那就是全力冲刺北京大学中文系。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高中里面组织的活动竟然比初中还多;让她惊喜的是,学校创造的各种条件,都是为了指导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平台。
演讲与朗诵一直是刘乐洋的特长,高一军训时的演讲比赛她便以特等奖的优异成绩走进了师生的视野,接下来的军训文艺演出、艺术节、远足、经典诗文诵读、“12.9大合唱”等一系列的学校活动,使她的演讲水平在一次次锻炼中得到提升,也有了把演讲作为自己专长的决心,并对高中的生活更加自信。
去年12月,江苏省第三届“青年演说家”总决赛成了刘乐洋演讲锻炼的一次“大考”,从学校预选赛一路走到省总决赛,刘乐洋高奏凯歌,冲进四强,最终获得二等奖。

针对学生个性订制培养方案
       王孝玲坚信, 不是每一条河流都可以注入海洋,除非找到了合适的道路;不是每一只鸟儿都可以飞上天空,除非它有一双适合自己的翅膀。2016级学生庄舟的故事,正是宿迁中学践行“适合的教育”的最好说明。”庄舟是2016年在提前批次考入宿迁中学创新人才班的,不久前,刚刚获得2017年度全国“最美中学生”称号。
    “根据庄舟同学的具体情况,我们把她的高考目标定位在北大,把她的人生目标定位在传承和担当。为此,帮助其梳理北大的招生办法和努力路径,引导其阅读中外哲学经典和历代圣贤思想精髓。”
       学校针对庄舟同学的沉厚稳健的性格特点,辅助她参加学科竞赛,引导参加社团活动。两年多来,庄舟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诸多优异成绩,在书法社团、演讲社团中都大有获益。书法作品还入选了90周年校庆画册。
        组织能力强,有着良好责任心的庄舟,在班里被推举为班长。语文蔡宏振老师针对庄舟写作上的优长,对她提供了高于其他同学要求的训练,庄舟成功在第三届“扬子晚报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中获特等奖。
    “心灵课堂”告诉学生“我也可以”
       宿迁市2018年高考文科状元刘雯雯的故事,则是学校鼓励教育的成果检验。刘雯雯的高中三年,并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高二下学期时,曾经遭遇过较长时间的低谷。对于北京大学暑期课堂来说,成绩是铁的“硬杠杠”。为了帮助刘雯雯顺利度过低谷,班主任陆冬阳老师单独给她开启了“心灵课堂”,一句“希望看到你认真对待考试的样子”,让刘雯雯重拾信心。她决定感受一次认证和专注的力量,她学会了对自己说“我也可以”。
顺利通过北大暑期课堂的初审后,刘雯雯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高三的多次考试,不论成绩好坏,她都学会了自我总结和清零,人生不需要太多可以的目标,抛开杂念放手一搏才是真理。对于真正努力过的人,成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无需刻意。2018高考的考分,给了刘雯雯最好的回报,她成为了宿迁市高考文科状元,如愿进入了心仪的北京大学。

【她的教育理念】
         回归对生命本身的关注
     “我曾开玩笑:孩子的分数高低是家长脸上的晴雨表。孩子分数高就高兴,怎么看孩子怎么好,时时夸耀,奉为珍宝;孩子分数低就恼火,怎么看孩子怎么烦,处处责难,视如仇敌。此时,家长眼里只有对孩子分数的热度,缺少了对孩子生命、生活、生涯的关注度。”王孝玲认为,“适合的教育”应该回归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只有对分数的热度,少了对孩子生命、生活、生涯的关注,导致生命尚未绽放就已经凋零,或是生活低能儿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不是我们教育的初心。”
     “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宿迁中学的学生生命体验越发饱满起来,孩子们逐渐认清了生命的意义,理解了生命的价值,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我们有‘带着生命的感动成长’系列生命体验活动,意在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每年高一学生‘卓越之旅’远足,让学生在往返60华里的远足中感受行走的快乐和集体的温暖,感受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迁,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王孝玲说,学校还有大型田径运动会、红五月艺术节,以及让学生们最为难忘的十八岁成人仪式。“我们想让学生在十八岁时,让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提醒学生真正从生理上的成人过渡到精神上的成人,用成人的视角和成人的方式来处理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多一些独立思考、多一点理性对待,一多一些责任担当。”

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
    “适合的教育”不仅在课堂,适应生活的能力也应该是“适合的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做作业去’可能是现在很多家长的口头禅。家庭成了学习第二战场,家长成了老师的助手。本该在小学初中进行的生活能力培养,到了高中生甚至大学仍然是空白,部分学生成为学业高智商,生活低能儿。”王孝玲对这样的现象颇有感触,她表示,家长要让孩子实实在在地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生活与家庭决策,要让他们知道柴米贵,知道父母恩,知道生活的艰辛。
王孝玲在学校发起了号召,希望学生回“家”吃饭:“在学校包餐的同学中不乏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不是因为他们吃不起馆子,而是因为他们和他们的家长知道,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平等的意识、群体的意识和节约的意识。”这一提议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热烈响应。
寒假期间,宿迁中学的学生们还做过这样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趁着春节假期陪着父母聊聊天,帮着父母忙忙年,尽子女应尽的孝道。“我希望学生们少睡懒觉、少打游戏、少玩手机,希望即使在假期,也能作息规律,饮食有节,合理安排好自己假期生活,希望多与父母家人沟通,多了解学校以外的世界,学做一个懂人情世故、知人间冷暖的好青年。”宿迁中学也在此基础上申报了省级项目《高中健康生活素养培育》。

强调对学生的生涯规划
   “有一次我向班里同学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的目标是什么?你猜猜他们会怎么回答?”王孝玲给出的答案让记者一惊,“他们中有的说暂时没想好,有的即便说出来,也大多是,‘上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底下的男孩子接着调侃说,‘找个好老婆’。”这让王孝玲校联想到了每年高三志愿填报时,孩子们普遍暴露出的通病,“学生茫然无措,家长包办代替,总觉得我们的高中生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缺少对未来生活的清晰规划,有的即使有规划,也至多是小情调,缺少将自己的目标与国家需要契合的大情怀。”
       王孝玲认为,适合的教育,需要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做清晰的引导,让学生更有目的性。她以宿迁中学的“梦想导航”举例,学校借助专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旅行,走进大学,走近大师,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人成长规划书》。除了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之外,宿迁中学还开设了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特别是气象和天文社团,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现场感和更为真实的触摸感,使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尽情展示。这些课程和社团,对学生生涯影响是深远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