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7年专题 >>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题 >> 高校经验

坚持内涵发展 彰显南大特色
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

南京大学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大学紧紧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发扬优良办学传统,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办学质量,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整体办学实力已经达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要求,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最新公布的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115位。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学科拓展提升战略。在以文理见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推进文理工医特色发展。一方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探索优势基础学科向现代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学科、工程学科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有关的学科拓展延伸机制,新建或重组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启动“振兴医学行动计划”,成立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能源科学研究院、中华文化研究院等交叉研究院。另一方面,实施“金牌学科”战略,推动优势学科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截至2016年年底,我校有16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化学进入前1‰。
  二是坚持人才培养根本战略。紧盯“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目标,全面推进“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元化发展为特征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新方案。2014年,我校荣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切入点,推进硕士生“二三三”和博士生“四三三”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择优选拔、特色培养、分流管理、分层激励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方案,探索本硕博一贯制的南京大学特色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我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又一重要平台。
  三是坚持科学研究卓越战略。发挥基础研究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方面,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激发科研活力;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统筹推进各个层次重要科研基地的布局和建设,显著提升服务国家和地方建设能力。在体现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NI)排行榜中,我校位居全球科研机构第17位、全球高校第12位、中国高校第2位。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组建了5个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高等教育方面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五四讲话”中明确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这既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发展成绩,又为我校推进“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南京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中的第一梯队,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以建设“第一个南大”为目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服务江苏,坚持改革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为更好地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领导领衔的三个工作小组,即立德树人工作小组、卓越研究计划工作小组和一流队伍工作小组,以这三个小组为核心,集中攻关,以点带面,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立德树人计划。继续推进“三三制”本科生、“二三三”硕士生、“四三三”博士生培养体系改革,在资源配置、政策导向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引领社会发展的卓越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实施“十百千”优质课程计划,包括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三是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行;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涵养学生底蕴。
  卓越研究计划。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国家和江苏为己任,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实现学校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科研创新取得新突破。主要措施包括:实施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将学科优势、科学研究、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优秀人才队伍汇聚有机结合。聚焦前沿科学问题、关注基础科学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国家未来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关键性难题,尝试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促进学科交叉,实行动态管理。
  一流队伍建设计划。着力培养学科领军人物,在几个关键方向上引进战略科学家,努力在若干重要学科方向上形成新的生长点,不断涌现有实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动队伍建设机制创新取得显著进展、队伍总体水平位居国内前列。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打造人才高峰,从海外引进一流人才,引领一流学科发展;二是强化人才高原,大力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力量,构筑未来核心竞争力;三是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营造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的良好环境,实施分类管理,改进薪酬分配制度和考核机制,健全职业发展通道,保持人才可持续增长动力。

 

 


发布日期:2017-06-27 10:34:04来源:江苏教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