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7年专题 >>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题 >> 高校经验

瞄准行业 融入区域
建设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

常州大学

  2013年,在常州大学第一次党代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目标,这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思路不谋而合。作为一所具有石油石化行业背景的大学,传承传统石化能源学科特色,服务国家建设一流能源化工产业需求,成为时代赋予常州大学的重要历史使命;同时,作为一所以“常州”这个城市命名的大学,常州大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与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理念相融合。主要做法是:
  一是瞄准特色产业方向,全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石化、新能源产业是江苏重要特色支柱产业。常州大学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先后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新能源材料学科学与工程省级优势学科,搭建起平台、育人、科研、服务、国际化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体系,凝练形成今年学校申报博士点的两个重点专业方向;同时,依托两个省级优势学科,学校连续多年荣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光伏材料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经过长期建设,学校化学和材料科学两个学科已进入ESI前1%,在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常州大学位列全国高校68位,连续四年进入内地高校前70名。
  二是形成“一体两翼”架构,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品牌专业建设为“主干”,以专业审核评估与工程专业认证为“两翼”,构成专业建设的“一体两翼”式架构,推进专业建设的协同模式。品牌专业建设中,构建起在教学资源、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持续改进机制,建立起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的专业培养模式。学校去年上半年顺利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已有6个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的推进助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近四年来我校已四次问鼎该项赛事的最高奖项。
  三是牢记服务发展宗旨,努力提升服务区域能力。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紧贴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需要,承接“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共计46项,省科技支撑及产学研前瞻等项目41项,服务行业企业100余家,带动产业产值65亿元。常州市是我国光伏产业的集聚地,汇聚了全国50%、省内80%的光伏企业,学校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紧贴区域经济及光伏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35项,解决了20个产业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科研成果应用于天合光能、协鑫光伏等600余家企业。
  四是健全人才共享机制,积极构筑人才发展高地。学校以江苏特聘教授计划为载体,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努力构建人才共享机制。利用地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常州科教城的地理优势,与园区的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优势互补、有序流动的交流机制,实现“创新在常大、创业在常州”的愿景。去年,学校化学学科成功引进了国际有机人名反应获得者史一安教授。此外,学校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承载能力,利用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的创新平台,鼓励江苏特聘教授进园入院、创新创业。2016年,学校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300多件,授权发明专利数位居全国高校第37位,连续四年进入全国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前50强。
  五是坚持开放融合理念,深入拓展国际化发展水平。国际化已成为常州大学这所地方高校探索高水平大学道路上的重要指向标。去年,学校学历留学生实现了规模招生,增长率达到220%;与委内瑞拉波利瓦尔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隆重揭牌,成为我国在委内瑞拉的首家孔子学院;学校毛里求斯问题研究中心、泰国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中美脑科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成为联系海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截至目前,学校合作院校已发展到世界24个国家(地区)的40多所高校。
  下一阶段,常州大学将继续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善谋善为,谋划新的布局:
  一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创一流建设”。去年,学校提出了“创一流建设”战略,在今年2月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打造服务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和创新的特色工科,发展与地方产业高度吻合的特色文科,以及建设国内一流的特色理科。通过加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组织、以领军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目标的师资队伍、以品牌专业建设为载体的人才培养、以围绕科技前沿为基础的科研创新平台、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社会服务、以“一带一路”为纽带的国际交流合作和以传承特色创新文化为抓手的大学文化等七大要素建设,绘制起“创一流建设”的路线图。
  二是以苏澳合作园建设为契机,推进国际化进程。学校将利用苏澳合作园区落户武进的契机,以西太湖新校区建设为基础,密切与澳门等高水平大学合作,推动现代管理学院、苏澳合作园医疗器械与健康科技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与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筹建联合研究中心,推进常州大学医学院建设,努力打造常州大学国际校区。继续推进西班牙孔子学院、孔子学堂等建设,推动在柬埔寨创办常大分校。
  三是以服务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目标,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学校已成立苏南现代化研究院,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强苏南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探索苏南在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发布日期:2017-06-27 10:27:34来源:江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