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扬州大学
近年来,扬州大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提出的“优化组合、转型化合”总要求,以省部共建和江苏高校四大专项建设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建设,学校综合实力排名显著提升。主要做法是:
第一,坚持交叉融合,优化学科布局。按照“发展工科、提升医科、振兴文理、强化农科”的思路,分层分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一是以省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为主体,瞄准重大战略“扶优扶强”,建设相互支撑协同的高峰学科。以校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为主力,瞄准社会急需“补缺做强”,建设社会服务成效突出的高原学科。二是在学科建设经费中设立不低于8%的交叉学科建设专项基金,设立交叉学科建设项目20个,提高自设二级学科博、硕士点中的交叉学科比例,强化学院目标量化考核中的“学科交叉”评价。学校整体学科水平提升明显,5个学科进入ESI前1%,入围学科实现理工农医全覆盖。
第二,坚持品牌引领,深化教学改革。一是引领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课程门数达20%。二是引领通识教育改革,全面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立“一院两班”,打造专业文化的“一院一品”,统筹国、省、校三级科创赛事体系。四是引领信息化教学改革,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立项建设4000多门网络课程。学校连续4次捧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优胜杯”,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第三,坚持国际合作,汇聚高端人才。依托同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共建的全国农科首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一是实行引进人才“先进站后进编”,打造高端人才引进的“试验田”,确保引进既有真才实学,又能融入团队的高端人才。二是选拔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师资博士后和青年教师,进入实验室开展联合研究,打造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全面提升青年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三是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展重大课题攻关,打造专业人才汇聚的“桥头堡”,大力推进相近学科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合作。一年多来,依托实验室全职引进外籍院士、外专千人1人,973首席专家、杰青1人,江苏特聘教授2人,一批人才入选“双创人才”“333工程”等高端人才计划。
第四,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协同创新。一是以建设高水平协同创新中心为重点,实施重大科研平台、团队、项目、成果“四大培育计划”。二是着力打造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优化重点实验室共享机制,全面盘活校内科研资源。三是围绕地方战略需求,成立一批实体化运行的科研机构,优化科研组织体系,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四是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大型央企共建科研基地、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实现“真协同、见实效、共受益”。
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开启,扬州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依托四大专项,全面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全力打造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要思路和举措包括:
第一,以改革激发办学活力。编制《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以更大魄力推进体制机制等深层次改革。一是推动大部制改革和试点学院改革,大力推进“学院办大学”,切实增强学院办学活力。二是实施教师精细化分类管理,探索准聘制、长聘制等多元人才聘用模式,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年薪制、项目工资等并存的薪酬体系,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三是推进学部制改革,在优势学科设置学科特区,下放岗位管理、用人、职称评聘和薪酬分配自主权,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第二,以国际化推进四大专项内涵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探索聘请海外学科带头人,通过学科队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三位一体”,大力推进优势学科建设。二是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实体科研机构建设,围绕重大行业需求,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攻关,打造高水平的协同创新中心,产出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三是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专业国际评估和认证、全英文课程和英文专业建设,探索中外合作品牌专业建设。四是调整人才待遇,健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制度,深入推进省、校特聘教授计划,积极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
第三,以一流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一是以省优势学科建设为支撑,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生态建设,集聚资源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全力推进兽医学等冲击世界一流学科。二是发挥学校综合优势,深化以一流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建设,培育一批内涵丰富、结构优化、特色与优势明显的“高峰”和“高原”学科,打造“顶峰”学科,争取更多学科进入ESI前1%,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第四,以服务江苏发展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主动对接国家、江苏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服务江苏发展能力和水平。一是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强化兽医学、作物学等优势学科建设,保障食品安全和群众健康;二是重点围绕长江经济带、运河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跨江融合发展、宁镇扬同城发展等战略,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智库平台;三是聚焦江淮生态大走廊、特色小镇、“畅游江苏”体系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智库;四是结合江苏人文城市建设和江苏文脉研究和整理工程,深入开展淮扬文化、扬州学派等地域文化研究,力争在服务“两聚一高”新实践、“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