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内涵 强化特色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江苏大学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大学以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为引领,以“国字头”和国际化为抓手,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学校在国内外相关排行榜中的排名不断攀升。江苏高校四大专项计划,学校共获批6个优势学科、6个品牌专业、21名特聘教授、1个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培育中心。主要做法是: 一是服务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构建“135塔式”培养模式,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就是让100%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知识普及教育;“3”就是让30%具有明显创业意愿的学生接受系统化的创业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5”就是为5%具有明确创业诉求的学生特制创业实战方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坚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通过建立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的人才组织模式,显著提升学校承担重大项目、产生重大成果的能力。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均列全国50位左右,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项。“立地”,就是通过全面落实技术转移“一二三”计划,即每个学院确立1个战略重点合作地区、2个战略重点服务行业、3个战略规模合作企业,有效推进了产学研合作由单一项目合作向战略合作、由教师个体服务向学科团队服务、由短期合作向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的转变。 二是坚持特色兴校。始终坚守“工中有农、以工支农”办学传统,在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着力打造涵盖农机装备、节水灌溉装备、农产品加工装备、农机制造等在内的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在相继恢复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以及农业机械化工程方向本科招生,成立农业工程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院、生物质能源研究所、农业装备工程学院的同时,建成了国家水泵及系统、混合动力车辆技术以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3个国家级涉农科技平台。目前,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行业的贡献度已超过30%。 三是打造高端学科。围绕优势学科建设,学校实行“三个促进”特区政策:一是促进校内优秀人才主动加入优势学科团队,加快形成优势学科人才高峰;二是促进新兴和交叉研究方向培育,努力在传统优势研究方向基础上形成新的特色和亮点;三是促进比较优势加快提升,打造相应领域的学科高峰和人才培养高地。同时,学校大力强化学位授权点评估及动态调整。通过“三促进一调整”,进一步夯实学科高原,凸显学科高峰,5个学科进入ESI前1%。 四是拓展国际视野。学校相继加入江苏‒安大略省大学联盟、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和国际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并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鼓励支持各学院立足学科专业特色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获批的合作办学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同时,学校明确各优势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10%,必须用于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学校还设立500万元资金,专项资助学生参加出国外语类考试。按照提质增效的要求,学校积极实施“打造工程类外国留学生教育特色,全方位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设立100万元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外国留学生校长奖学金,并引入企业100万元设立来华留学生教育基金。目前来自6大洲11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达到1897人,其中学历生占70%。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出的重大部署。江苏大学作为省属综合性大学,必须在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积极作为、发挥应有作用。 一是坚持“两个内核”。坚持以学生、学习、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教学、教育发展为主体“两个内核”,着力构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创建地方服务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社会认可度高、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本科教学质量名校,努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卓越人才、精英人才、国际化人才,真正实现由重智育向立德树人、由重科研向回归教学本位的“两个根本转变”。 二是实施使命引领。紧抓国家“双一流”建设机遇,立足学校农业装备厚重的发展基础、突出的发展优势以及崇高的发展使命,面向现代农业装备国家战略急需,重点支持农业装备率先冲击世界一流,通过农业装备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利用良好的国际化办学基础,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依托“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筹备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学院,积极与企业携手探索以学校“做媒”、以科技“开道”、校企“同频”共同完成“一带一路”发展使命的路径与举措。 三是完善治理体系。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模式。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学术委员会建设水平。充分利用江苏科技创新40条以及五部委联合印发的《意见》所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认真研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落地政策,通过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教学科研人员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大力拓展校内外创新资源融合发展的空间,通过集聚八方资源,大力推动校内协同、校际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军民融合协同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努力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资源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