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4年专题 >> 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专栏 >> 经验交流 >> 高校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推进协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南 京 大 学 

  国家实施2011计划,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南京大学积极把握实施2011计划的契机,围绕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总目标,结合长期的改革基础,全面推进拔尖人才培养、科研管理体制、科研组织管理、资源配置共享等方面的综合改革,通过引入协同机制来激发学校自主创新的活力。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南京大学较早启动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工作,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南京大学已有牵头的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主要参与的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参与的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2个。总结南京大学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瞄准国家急需,选准协同创新的主攻方向

  高校是我国科技、文化创新的“国家队”,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解决关系国计民生问题,既是高校的责任,更是高校充分发挥创新潜力的重要舞台。开展协同创新伊始,南大就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要为使命,以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事件作为协同创新的主攻方向,来凝聚各高校及其他机构的力量。例如,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实施节能减排、有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关系到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命题。早在2009年,南京大学依托大气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成立了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南大又汇聚全国优势力量,组建了“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出发,开展气候变化的系统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心组织申报并主持了4项国家973项目;初步建成东部唯一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地球系统观测综合平台;建立了“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交叉学科博士点。又如“区域经济转型和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协同江苏省社科院等单位,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和政府部门政策的优势,积极引进资本和信息要素,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与决策支持服务,成为江苏省经济决策方面的高端智库。中心的品牌论坛“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已成为江苏现代化发展政策的重要策源地。

  二、坚持优势带动,逐步扩大和深化协同创新领域

  南京大学的理科中,物理、化学、材料学、地学等都是传统的优势学科。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的进步也非常明显。上述学科均进入了世界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文科则有中文、社会、经济等学科有优势。这些优势学科在创新能力、资源调配、合作交流等方面均拥有较强的实力,在各项改革方面也拥有较好的基础。因此,南京大学在遴选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时,坚持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带动相关学科和校外力量融合,设立了10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同时,根据各培育点的发展阶段,逐步扩大和深化协同的范围和内容,制定了分层培育、分步实施的战略。如,“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科内建设的域外汉籍研究所,是全国首个研究东亚文明的专业学术机构,在古典文献和东亚文明研究方面拥有雄厚基础。该中心通过协同规划课题、组织学术力量的能力显著提升,连续获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显示了强大的学术创新和实施能力。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的评估中连续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正是以这一优秀平台为主体,汇聚了江苏软件新技术及产业相关联的所有国家和省重点学科、所有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和基地、省内软件产业龙头企业以及所有杰出研究人才,形成了协同创新高地。

  三、 实施科教融合,聚焦新生代创新人才培养

  南京大学一直坚持科教融合的发展路线,陆续启动了 “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学校制定了《关于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本科生、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协同创新中心为特区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有的中心各单位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实行学生轮转制、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并实现各单位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培养成效初步显现。有的中心聘请优秀的科学家参与教学,将优质的国际资源引进来,将优秀学生送出去。通过以上举措,各协同创新中心初步构建了“校校协同”、“校所协同”及“国际协同”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四、组织模式创新,调动协同各方积极性

  为推进协同创新,南京大学建立了强有力的高效管理框架。学校的协同创新工作由党政一把手牵头,常务和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成立了2011计划领导小组;成立了由院士、知名学者组成的2011计划专家委员会;相关部处成立联合工作办公室。这种“主要领导牵头、多部门协作”的模式保障了各项措施能及时有效地实施。南京大学着力打造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以“固态照明与节能电子学协同创新中心”为例,中心融合了高校、科研院所、中间环节生产企业和终端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面向实际应用的技术研发中心。中心还创新性地引入社会资本近4亿元,建设研发中心、中试中心、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以及专业孵化器。“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会员制运行模式,在盘活存量资源的同时,不断吸收新鲜业界需求,对外提供“云”架构服务,在保护各参与方权益的同时,推动中心各项任务的蓬勃开展。

当今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世界科技组织模式正在由传统分散的自由探索模式向跨区域、跨国别、跨组织的开放性模式转变。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这对南京大学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着眼未来,南大将以实施2011计划为切入点,全面深化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管理机制和科研评价方式的改革,并在全校范围内构建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力开展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的原创研究,推动研究方式由兴趣驱动向问题驱动转变。南京大学将与各协同单位一起推动协同创新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发布日期:2014-03-19 09:04:05 来源:江苏教育
版权所有:江苏省教育厅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15号
维护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省教育厅电子政务中心
建议使用IE7.0以上版本      1024*768分辨率预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